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乾隆茶舍:文人遗风依旧

    《 文摘报 》( 2013年05月04日   07 版)
    如今的乾隆茶舍

        中国有句古话,叫“玩物丧志”,但乾隆皇帝却玩物长志,玩物增智。据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多次记载,乾隆一生喜好吟诗作颂,创作了4万多首,其中有1000多首是在茶舍品茗时作的“茶诗”。乾隆虽然没有像“茶圣”陆羽那样,写下了不朽名作《茶经》,但1000多首“茶诗”,足以成就他被后人称颂为“茶诗皇帝”。

        茶圣陆羽第一个把饮茶发展成“茶道”,列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而乾隆把这一物质层面的茶道,发展为精神层面上的茶道,“琴棋书画戏文茶”,大大丰富了中国茶道的内容。乾隆这一发展,还得从江南惠山的竹炉山房说起。

        明代洪武年间画家王绂因热爱无锡家乡山水,与惠山寺僧性海法师设计竹炉,吸泉沏茶特创作竹炉煮茶图。到成化至弘治年间,有当地名人、官至贵州巡抚的邵宝,回到家乡无锡这座山脚下,创办尚德书院,修建藏书万册的“二泉精舍”,以及供人品茗的茶舍“竹炉山房”。明朝的文人墨客惯用手中毛笔绘画作诗,发泄心中的感受,借题发挥、借古讽今。为防人“耳目”,他们喜欢隐居在深山竹林中。明朝大画家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等都来到惠山竹炉山房品茗议事,还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尤其此地紧挨着天下第二泉,适宜沏茶,因此它从明至清代,是江南文人墨客喜品茗的著名茶舍,声名远扬。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了惠山竹炉山房。之后乾隆在北京、承德、奉天等各地兴建了十五所茶舍,但其原型均为无锡惠山的竹炉山房,这有诗为证:“到处竹炉仿惠山,武文火候酌斟间。”

        从史料中可知,乾隆皇帝在自己创建的任何茶舍中品茗,尽管茶叶有杭州龙井、长兴紫笋、宜兴碧螺春、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六安瓜片等不同品种,但茶舍的活动始终是精神上的、一贯的。主要是赏画题诗钤章,或作诗吟诗、绘画赏书,或弹琴把玩自己收藏的各种艺术珍宝,从不在茶舍理朝政,完全沉浸在愉悦的中国文化中,感悟文化的快乐,以提炼自己的艺术修养。

        (《新民晚报》4.26 鸿运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