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4月30日 星期二

    忘我缘于对学术的热爱

    《 文摘报 》( 2013年04月30日   06 版)

        近日,在媒体读到一位学者的文章,文中列举不少例子,如36岁的张晖死于急性白血病、38岁的胡可心死于肝癌、37岁的张哲和60岁不到的邓正来死于胃癌……从而得出结论,这些学者的英年早逝,是他们忘我工作、过度疲劳的后果。

        不过此处先要存疑的却是,这些学者的英年早逝与他们的忘我工作或许存在相关性,但却难于证明其间存在着因果性。疾病的发生首先有其生理基础,如果说生活方式谈不上是病症发生的主因,那么认为这些青年学者因为忘我工作以至过度疲劳而英年早逝,就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而是一种个人偏见。

        但作者却从这种偏见出发,提醒当下的知识分子,要学会善待自己,悠着点使劲,以免把命搭上。然而,从上述青年学者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当今社会难得的一种情操,这就是对于工作的执着追求。身处急功近利之风盛行的学术界,张晖的自述是“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若说世上会有一种东西令人肃然起敬,其中就有这种执着无悔的敬业精神或人生志向。

        不过作者的好意劝告似乎还有另一层目的,在他看来,如今不少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其工作压力更多来自不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比如为职称、岗位津贴和项目的申报而拼命工作。甚至由此猜测张晖的早逝,也是此种压力的牺牲品。多亏张晖的早年信札,“现在搞学问的,非但不思考人性、现实问题,就连论文也写不好,只知道要求待遇如何如何,极为看不惯。”

        仅凭张晖等青年学者所取得的业绩,我们似乎更有把握推出这样的看法:他们的忘我投入更多是出自于对学术本身的热爱,这就足够矣。

        (《文汇报》4.25 陈蓉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