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广州的善堂

    《 文摘报 》( 2013年04月20日   07 版)

        清朝中叶以后,广东境内天灾与兵祸不断,又不时发生土著、客家之间的大规模惨烈械斗,以至于“地方残破,征收渐绌”,“有贫之实而仍富之名”,政府无力主持有效的救灾行动,责任便更多依赖于地方慈善事业以及殷实的商人,这就是清朝后期善堂在广东蓬勃兴起的根本原因。

        咸丰四年(1854年),广州成立了最早的善社——润身社,同治十年(1871年),又建立爱育善堂,此乃近代广东最早的善堂。省内佛山、肇庆、汕头等主要商埠,争相仿效。到了民国初年,广东成为各路军阀争斗、革命与反革命拉锯的战场,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几近瘫痪,民间主导的社会救济更是刻不容缓,于是全省出现善会风起、善堂林立的局面。

        这些善堂平日赠医施药,荒年则运米救济饥民,发挥了很强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在民众中享有极高威望,地方政府亦不能不加以倚重。而它们大多数是由有名望的地方绅商组织,行会商人捐资,因此除了从事慈善事业外,也具有近代商人社团的部分功能。这就是为什么1903年8月广州商务总会筹备之初,两广总督指定广仁等五大善堂牵头商议。

        在此之前的1902年,身在上海的郑观应听说广西左右江水旱成灾,马上致函广东善堂劝请义捐,自己则变卖家产,凑集白银一万两认捐赈灾。他得到广仁善堂支持进入商会领导层,与此善举亦不无关系。

        (《中国经营报》4.15 谭洪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