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

    谁的画进了人民大会堂

    《 文摘报 》( 2013年03月19日   05 版)

        十八大新常委的亮相,让人们注意到他们身后的一幅画。很快,这幅《幽燕金秋图》就火了。人们开始关注和议论,谁的画可以被人民大会堂所收藏和展示。

        大会堂里最大的画

        67岁的崔如琢,在助手的搀扶下有些颤巍巍地站上画桌,继续为画面上的荷花添枝描叶。这是人民大会堂书画室,面积比崔如琢北五环的画室还要大,窗户正对着天安门广场,要创作巨幅尺寸的中国画,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场所了。

        2011年6月,自幼习书画,曾拜李苦禅门下的崔如琢接到人民大会堂的邀请,要他为二楼回廊北侧的墙壁创作一幅国画。

        但画什么是个问题。按照中国画的题材,花鸟是首选,但崔如琢提出画荷。他说,“荷”,象征“和”,有“和谐”之意。荷叶的风,谐音“逢”,意味“和谐逢盛世”。双方很快达成统一。

        崔如琢每天早上八点半到人民大会堂画室,画到十二点左右。八张丈二匹的画,每天画完一张,完成整体创作,崔如琢用了八天。

        2012年初,在盛大的仪式后,《荷风盛世》被正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回廊北侧的墙壁上。画面总面积比其背面墙壁上的《江山如此多娇》要大三分之一。

        怎么让油画挂上去?

        油画家陈可之也经常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各种画作,但是在他的印象中,人民大会堂里挂的画“就是迎客松”。因此,1998年,当他听到重庆市委要征集一张三峡主题的油画挂在人民大会堂重庆厅里时,陈可之很意外。“怎么会让搞幅油画挂上去?”

        1997年,重庆直辖,人民大会堂开辟重庆厅。当时,身在北京的陈可之,以画三峡题材出名。他创作的纪实油画《长江魂——三峡纤夫》在圈内广受好评。

        三峡工程启动后,每一次截流、涨水,陈可之都要抢在前面去积累素材,“每一次我都像抢救文物一样,画那些即将被水淹没的东西。”陈可之的创作颇有些记录现实、怀古抚今的味道,这也是他被选中为重庆厅作画的原因。

        陈可之画了三幅稿,一幅《几度夕阳红》,画夕阳下的三峡;另一幅是《月是三峡明》,画月色下静静的三峡景色。最后被选中的是一幅《三峡晨曲》。画面中,晨曦在远方升起,照耀着打开的夔门,一只雄鹰正向着夔门的方向展翅。

        大会堂的收藏

        画完后作品要运到北京去,重庆市领导很重视,问陈可之有什么要求。“我说,就是不能卷,不能折,运到北京以后我一定要看,”陈可之回忆说。

        后来,重庆找了一辆加长的车,把这幅长5.7米,宽1.5米的《三峡晨曲》不卷不折地运到了北京。它成为第一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油画。

        很少有人知道,人民大会堂是除故宫之外的另一座艺术品宝库。在这里,除了33个地方会议厅外,迎宾厅与宴会厅、国家接待厅、金色大厅等,都注重用书画作品装饰。《江山如此多娇》就挂在迎宾厅正面的墙壁上,画心高5.65米,宽9米,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意为题而作。国家接待厅主墙面上的巨幅国画,是著名国画家谢瑞阶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半个多世纪,人民大会堂共收藏了一千多件作品,其中囊括齐白石、吴作人、关山月等画家的作品。最近的一次公开收藏是2012年,人民大会堂管理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出约稿函,收藏了一批中国画家的作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7期 吴子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