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3月19日 星期二

    文化产业六大“怪”

    《 文摘报 》( 2013年03月19日   05 版)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引发部分代表委员对新一轮文化项目“大干快上”的担忧: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高举“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旗,大兴与文化无关之事,假发展有之,伪产业有之,与提升“软实力”的主旨背道而驰。 

        同质竞争 借着文化大发展“东风”,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园“大干快上”,但全国超过一万个文化产业园中盈利的仅一成。主因就在于同质竞争严重、缺乏有效盈利模式。

        挂羊头卖狗肉 不少地方醉翁之意不在“文化”,而在“产业”。利好政策被投机取巧的企业“借壳圈地”,将其房地产化、商业化、娱乐化。

        名人故里之争 名人资源用得好就是“摇钱树”。名人故里之争,无非是对政绩、对GDP的渴望,而思想的匮乏和文化的缺失,又使得一些地方进行劣质的怀古甚至文化欺骗。 

        申遗热 为了申遗,一些地方和景区陷入“重评选、创收,轻保护、科普”的怪圈。想方设法招揽游客和商业投资。一旦申遗成功,便开始创收。

        仿古潮 怀旧成了不少地方旅游的主打产品,一些地方便拆真建假,再造“古城”,最终成了地方政府和官员发展文化产业的丢“面子工程”。

        节庆风 艺术节、文化节、文博会……摆一些地方特色产品、搞几台歌舞晚会,再拉一些专家搞评鉴、开论坛,这些节庆活动除了当地机关单位人员自娱自乐,没有任何外在影响。

        (《新华每日电讯》3.13 白靖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