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严谨、勤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乍一看,你或许以为粗心的学生写错了顺序,但实际上,这些差不多的校训分别出自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新疆大学。
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这些经常出现在校训中的“高频词”,被网友评选为“通用校训万金油”。
一时间,“同质化”“摆设式”成为不少网友对于校训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精神、治学思路的指责。
对这些“没新意”的应景校训,网友总结了几大出处,“就是‘生憋’。要么‘寻章摘句老雕虫’,到古老经典里去找;再或者‘征文启事’,由领导凭其偏好打钩。看似句式工整、词义明快,却缺乏历史的厚重。”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则认为,对于校训的讨论,意义在于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真正意识到该做些什么事,培养些什么人,而不是一个模子办校、一个模子育人。
上世纪40年代林语堂在国立西南联大作演讲时说:“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汪曾祺说他在联大上课时经常得“跑”警报,躲完空袭再继续上课。联大校训“刚毅坚卓”也比很多学生“入学”晚,但它呈现的精神内涵是深远的。这才是大学的力量。
(《光明日报》3.6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