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洛阳花下客
1007年,欧阳修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出生,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只要你是“读书种子”,就可以期望“鲤鱼跳龙门”。1029年,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来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殿试中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
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成了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洛阳去做官。当时他的领导是一位著名的前朝贵族,钱惟演。
钱惟演对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非常好,简直是把他们“贡”起来。不但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们吃喝玩乐。当然,这些青年才俊们,在吃喝玩乐之余,也会吟诗作赋。当时文坛上流行骈文,文风华丽,他们当然不满足于那样死板的文风,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后来古文的创作在宋代繁盛一时,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钱惟演“富养”这几个小文人,可谓是功在千秋。
在洛阳的奢华生活,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醉翁之意不在酒
洛阳任满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他在京中继续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当成座右铭。不过,此时的欧阳修,毕竟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此,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几年后,欧阳修被朝廷起用,成为革新派干将,参与新政。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这一次,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就是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他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守旧派的压制,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
秀才剌,试官刷
1057年,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欧阳修开始作为了,他的举动是矫正文坛的风向。
当时有个所谓的“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放着好好的话不说,玩弄一些古书里的奇怪字眼。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
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一上来就说:“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才不录取你这样的!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完美的答卷。那篇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不料,拆开“密封线”后,欧阳修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一位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苏轼。
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环球人物》2013年第5期 张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