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层高的静安希尔顿酒店,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引进的五星级外资酒店,北望南京路,南携淮海路,正是繁华红尘的中心地。对面的弄堂却终年幽深安静,藏着一小片建于20世纪初叶、风格面貌十分相近的英式花园别墅群。蔡元培故居是其中寻常一幢,虽然有路标、纪念馆标示牌,稍不留神仍会错过。
在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到过且记得住蔡元培故居的,会有多少人?馆方统计,每年接待来访者约3万人。意外的是,除了组织来参观的学生,自发来的散客中,最多的是专程来致敬的海外客。
这座细竹编结的“枪篱笆”院墙内,有着参差错落红瓦屋顶的黄色三层洋房,2000年开辟为纪念馆。而事实上,它所纪念的主人,并非房主,只是在此短暂居住。国内挂牌保护的蔡元培故居共有3处。另两处一在浙江绍兴的笔飞弄13号,蔡家祖屋,蔡元培诞生和成长之地;一在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租住处。
祖屋早归了亲族,除此之外,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里,一直都是赁屋而居。很难想象,执掌北大时受聘薪金高达800大洋的大教育家,过的居然一直是“房无半间、地无半亩”的“无产者”生活!
1937年,逢蔡元培先生七十大寿,当年的北大学子和朋友们感慨于他一生为国为民奔走、晚年仍居无定所,倡议在上海为先生捐购一处住宅,却因日寇入侵而中断。华山路的租屋,成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其家人后来长期居住在这里,它也成了国内保存最完好、个人生活痕迹留存最多的一处蔡元培故居。
故居二楼,一直由蔡元培子女居住。他的小女儿蔡睟盎去年去世前,每每会打开房门,和陌生的来访者聊聊只一起生活了10年的好父亲。二楼的会客厅基本保持了家居原貌,有画家刘海粟和蔡夫人周峻为他作的油画肖像。如今,三楼被辟成新的实物展厅,民国年间上海中西合璧的桌椅橱柜,蔡先生用过的藤编旅行箱、打字机、砚台、细瓷茶具与肥皂缸,以及藏书等一一陈列,加上壁间蔡先生从年轻至晚景的大幅照片,静谧之中一片恍惚,远去斯人的日常行止与精神气韵,又宛然近了。
站在草坪上,仰望这座半旧洋楼。听说,它的产权是由商人买来送给孔祥熙的。只是当年的权贵与富豪皆与时俱去,让小楼永驻进历史的,却是“无恒产”的蔡先生。有这样高评价的现代中国人,能有几个?今天的为士、为官者,真该多来这里走走。
(《人民日报》2.25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