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2月09日 星期六

    谢飞不老

    《 文摘报 》( 2013年02月09日   06 版)

        他文静的外表下有颗澎湃的心,是一个手持愤怒小鸟手机外套,跳着优美的舞步去抢奖品的充满童趣的人。宣布不再拍电影的10年后,他通过微博公开发表文章,呼吁以电影分级制取代现行的行政审查。

        50年前他敢写,80年代我还不敢拍?

        1942年,谢飞出生在延安,父亲是老革命家谢觉哉,母亲是著名共产党员王定国。1960年从著名的北京四中毕业后,谢飞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谢飞坦承,报考电影学院,还因为怕考理科,而电影学院中文系是提前招生,只要录取了就不用参加高考。“我们当时多幸福啊!”他孩子气地回忆,“当时我们班就四五个考上戏曲学院和电影学院的,其他同学参加高考,我们买好冰棍、汽水,在外面等着他们。”

        然而毕业后不久,文革开始了,留校做老师的谢飞想拍电影而不得,这可憋坏了他。北京电影学院老师倪震回忆,1978级学生要拍摄毕业作品时,谢飞居然不避越俎代庖之嫌,亲自上阵,还引发了不小的师生争执。此后,谢飞还导演了《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世界屋脊的太阳》《香魂女》等影片。

        《湘女萧萧》拍摄于1986年,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里面有个寡妇偷了情,被同村人强迫裸体游街,然后推到河里淹死,谢飞跑去问沈从文:“是不是一定要裸体?”

        老先生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她做了不要脸的事,就要丢尽她的脸,这就是当时农村里的惩罚方式。

        谢飞想:“小说写于1929年,50多年前一个二十几岁的作家就敢于把真实的东西艺术地表现出来,到了80年代我还不敢拍?”

        他做了两手准备,拍了两个游街版本:一个裸体,一个穿上衣服。没想到,除了要求把全景镜头时间剪得短些外,裸体游街的版本居然通过了审查。

        1989年,47岁的谢飞名声正隆。这一年,他最著名的代表影片《本命年》出品,改编自刘恒的小说《黑的雪》,姜文主演,讲述一个劳改释放犯的故事。

        学校领导看这部影片时,谢飞怕他们反感,在一旁开玩笑地缓和气氛:“我把一个可能成为暴徒的小子提前处死了。”书记会意地对他笑笑说:“这孩子还不错嘛,挺善良的。”

        在随后的电影审查中,此片一次通过,谢飞的印象是,“没怎么改”。该片获得199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让谢飞感到有些反讽的是,今天的学生看到这部影片,反而似乎受到更大冲击:这样的片子也拍出来了?还公演了?

    导演并非没有自我审查能力

        2000年恰逢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谢飞拍摄了《益西卓玛》,影片通过一个女人的命运,展现西藏50年的变化。为了让剧本更严谨,谢飞找来西藏作家扎西达娃,先后5次去西藏找相关部门商讨,哪些内容可以写,应该怎么写。影片拍完,自治区宣传部还特地发公函,认为“非常好”,但审了半年,仍没有通过。

        “他们请了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每次都有二十几条意见,连电影里藏族夫妻之间的称呼也认为不妥。”磨了很久后,影片终于过关,当年即获得金鸡奖三个奖项: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和最佳音乐。由于影片是藏族人出演的藏语电影,又表现了西藏50年的变迁,文化部外联局甚至出钱为电影做了九种语言的字幕,推广给各国使馆,然而即便如此,该片至今也没有公映。

        电影《蓝色骨头》(导演:崔健)拍摄不过两个多月,但送审4个多月后,仍没有下文。受邀担任艺术顾问的谢飞坐不住了,他写了两篇文章,一篇谈审查部门的行政不作为,另一篇则重提“用分级制度代替目前的审查制”的建议。思来想去,谢飞觉得口头承诺无法相信,还是决定到网络上“寻找舆论支持”。于是,便有了谢飞的微博呼吁。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2期 刘炎迅 陈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