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阀和国家一起成长
韩国的五大企业分别是三星、现代、乐天、SK和LG。韩国人习惯于称这些企业集团为“财阀”,其中有些许“垄断寡头”和“仗势欺人”的贬义。
韩国的财阀们是这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为韩国的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韩民国光复初期,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当时主要的企业活动是规模很小的制糖、面粉和纺织等轻工业,其原材料基本上是外援和进口物资,经营惨淡,勉强维持。
1960年朴正熙(当选总统朴槿惠的父亲)掌权后,调整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重点扶植出口型大企业,少数得势企业的资金迅速积累,一批财阀等级的企业渐现雏形。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始进入房地产、金融和运输行业,财富急剧膨胀。进入80年代,一些财阀的资产达到了巨富的规模。它们开始把经营重点转向机械制造和电子等尖端产业。
经过30年的发展,韩国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财阀企业”,它们的家族也成为韩国最显赫的财阀家族。
金融危机与财阀之死
上世纪90年代,韩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轮扩张兼并的高潮。但超常规扩张的背后,是各大财团日益增加的债务。为了保证继续享有特权和资金供应,一些财阀不惜重金贿赂政府官员,使得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到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韩国时,韩国大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达500%,有的企业甚至超过1000%,接连发生倒闭。
2003年8月4日,韩国现代峨山公司董事长郑梦宪在汉城的公司总部大楼跳楼自杀。
由于被控在2000年朝韩首脑会谈前向朝鲜提供大笔资金,以及涉嫌向韩国官员提供150亿韩元(约1410万美元)的巨额资金,韩国司法部门于2003年年初开始对郑梦宪进行调查。
韩国媒体报道,虽然郑梦宪的自杀原因还没有彻底调查清楚,但民众普遍认为与他被卷入政治活动有关。韩国《世界日报》称郑梦宪为“政治权力的受害者”,并指出应该以此事件为契机,彻底实现政经分离,让政治和企业家脱钩。
“财阀经济”与“政经勾结”
韩国政府在扶植大企业的同时,也从企业那里收取数额巨大的“政治献金”,并用这些钱财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党政的运营。
同时,当少数大企业变成垄断寡头和财阀之时,众多中小企业却失去了发展空间,社会上的就业机会也因此而减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民消费能力的下降造成了市场萎缩,市场缩小又导致企业投资欲望减退,国民经济运行陷入沉滞。
羽翼丰满的大型企业集团像西方国家的老牌企业那样,在“跨国经营”的旗号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赚取巨大利润。这种办法虽然让财阀们在“富豪傍”上的位置不断升高,但位于中下层的芸芸众生,却只能承受就业机会减少和工资缩水的窘困。
韩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是结构性难题。财阀级的大型企业是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们的盛衰关乎该国的国势走向。同时,如不及时回应多数民众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财富分配长期失衡又会导致社会政治不稳。
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怎样才能既不让财阀们伤筋动骨,又能使中下层百姓生活稳步提升?这确实是一道需要高超领导艺术解答的难解之题。
(《环球》1.16 朱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