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吟诗诵文也得“有腔有调”

    《 文摘报 》( 2013年01月15日   05 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乐府民歌一些七八岁的小学生只花了一周时间就能流利背诵,他们的“法宝”就是“唐调”。

        “唐调”全称是“唐蔚芝先生读文法”,是我国众多吟诵调中的一种,它前承桐城派,后因唐文治(蔚芝)先生研习、集成和推广而得以流传至今。“唐调”读诗、词、文章皆可,极富音乐性。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介绍说,几千年来,中国人读诗词文赋都是有腔有调的,而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平铺直叙地“念”。但随着私塾退出历史舞台,这种传统的读书方式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古诗文通常只关注修辞、释义等,对吟诵知之甚少。”徐健顺说,不了解吟诵,就不能说了解古诗文。汉诗文的读法自古以来都是有规矩的,吟诵时声音的长短高低都是有意义的,高兴时声高,低落时声低。学习古诗文,如果只知其意,不知其声,只能说学会了一半。

        粗略估计,目前全国会吟诵的有几千人,大多已八九十岁,而且散布在各地,很难找到。再不抢救,这些声音就永久消失了。

        链 接

        《登鹳雀楼》并非励志诗

        《登鹳雀楼》,很多人把它当做奋发向上的激励诗,祝福别人常说:“祝你更上层楼”,这在古代就要闹笑话了。因为在古人眼里,登楼通常传递的是低落的情绪。“为什么会理解错,就是因为读错了。”徐健顺解释说,这首诗是押“iou”韵,尤韵不会有奋发图强的诗,因为这个韵太软。我们现在读“更上一层楼”都是用激昂向上的声调,其实吟诵的声调是往下走的,而且逐渐拖长,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文汇报》1.10  王柏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