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万字的资料,3年时间,12位学者,成书约110万字……在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5周年纪念日之际,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南京大屠杀全史》(以下简称“全史”)一书。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搜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是一批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的日记和书信等文献资料的发现,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
这些西方人士的视角很重要,《全史》将这些记录一一写来。学者认为,这些都是战争真实发生的最好例证。
中日双方争论的最大焦点是日军有没有屠杀30万人,“日本右翼宣称当时的南京只有20万人口,怎么可能杀30万呢?我们认为,作为历史研究来说,应该搞清楚历史事件中的一些基本数据。”民国史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如是说。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张宪文等学者根据官方档案中的人口资料,作出分析:“在卢沟桥事变前后,南京人口约有100万,后来淞沪战役打响后,苏南、苏北一些居民认为作为首都的南京更安全,于是往南京迁移,还有部队在这里驻扎,但后来随着战争升级,南京部分居民也陆续往内地迁移,所以在南京沦陷时期约有五六十万人口。”
近30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相继挖掘搜集出版了一批南京大屠杀的专题史料,其资料大都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市档案馆,其内容也主要以中国受害者方面的资料为主。这次,《全史》从受害方、加害方等不同角度书写,这是此前少有的。
通过力图客观呈现史实真相的研究方式,《全史》列出日军入侵南京的三方面罪行:首先,它违反了人类的基本道义准则和国际法。其次,日军在南京实施了最大规模的性暴行,据当时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估计,约有2万起。第三,日军在南京的烧、抢、掠夺,是企图毁灭作为首都的南京,来压迫中国政府屈服。
(《中国青年报》12.11 张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