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艺术再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
1942年到1943年间,河南各地普现灾情,300万民众被活活饿死。没有粮食吃的百姓开始逃亡。河南本土至今还流传着一段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当年食物匮乏的情况,“蒋介石扒开花园口,一担两筐往外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
“最先,他们从三顿饭改成两顿,从两顿改成一顿,不吃菜,不吃油,不吃盐,然后吃谷皮,吃麸皮,吃平常饲养牲畜的东西,梦想着只要能维持性命,度过荒年,便算万幸。但是谷皮、麸子也没有了,他们开始吃草根,剥树皮,嚼树叶,用平常牲畜都不吃、只能做肥料的东西来填入他们的肠胃……”这是《前锋报》特派员“流萤”(李蕤),在《喑哑的呼声》一文中的一段描写。
百岁老人宋映雪不但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见证者,而且还是历史文本《豫灾剪影》作者李蕤的夫人。
当年,李蕤到西安办事,途中目睹灾民流离失所的惨状,挥笔写就著名的通讯《无尽长的死亡线》。《前锋报》连载了这篇通讯,社长李静之很欣赏李蕤的文笔和胆识,修书一封,要求他作为“特派记者”,到灾情最严重的陇海铁路沿线采访,继续写一些披露灾情的报道。
李蕤坚定地对宋映雪说:“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拿笔的人还不敢站出来为人民说话,真比死还要难受。如果放弃了这个机会,我将会愧悔一生。”宋映雪当时怀有身孕,心里很矛盾。她想起平常他们灯下谈心的时候,她常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四围这样黑暗,你们写文章的人好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即使发出一点微弱的光,很快就会熄灭,会有多大用处呢?可你们却那么认真,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但即使是发出一点微光,也值得他不惮生死地去追求。她理解丈夫的壮志。
一系列灾区通讯在《前锋报》上连续刊发,后来结集为《豫灾剪影》。这成为记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最为充分的历史文献。
(《北京青年报》12.4 刘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