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2月08日 星期六

    什刹海畔“冰刀王”

    《 文摘报 》( 2012年12月08日   06 版)

        11月初的周末,北京什刹海水面上凉风阵阵,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结冰了。但今年冬天,这里再没了一个老朋友的身影。10月26日晚,有着“冰刀王”称号的王保顺老人去世了。

        战乱年代艰难起步

        王保顺本是泥瓦匠,可40年代初的北京城里,冬天基本没有修葺房屋的生意。1942年冬天,正为生计发愁的王保顺发现了一个商机。

        那时候的什刹海还是个野河套子。冬天,一些衣着时髦的富家公子哥、小姐,带着眼镜的大学老师,会专门穿着冰鞋去那儿滑冰。由于冰面时常会冻着杂草脏物,冰刀会出现卷刃磨损的情况。

        没有师傅教,王保顺凭着泥瓦工的经验,拿着两块磨刀石,在冰场边摆了磨冰刀的小摊。他每天半夜摸黑起来,提着水桶和凿子,将几尺厚的冰层凿开,提水不断泼洒,清扫脏污,让冰面更光滑。他还蹲着替人擦鞋、穿冰鞋——有钱人家一般都不愿意弯腰受累。而这些都不收钱,完全为招揽磨顾客。

        日本占领北平时期,日子艰难无比。日本人找他磨刀,有时候不给钱,还会踢上两脚。

        50年代赚钱不少

        他们的生活,在1949年后迎来第一个转折。

        当时全社会都在响应“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滑冰,成了北京最受欢迎的冬季运动。

        因为有一手泥瓦匠的好技艺,王保顺在50年代初成为房管局的临时工。到了冬天,他会被附近的中山公园借调过去三个月——工资照发,每磨一副冰刀的收入,王保顺与公园三七开。

        按当时磨一双冰刀1毛5分钱的价格,老王最多一天能赚2块多。“光这一个半月的提成,就能顶上将近两个月的工资!”老伴儿赵淑珍颇为自豪。

        但好景不长,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很快又揭不开锅了。等过了大饥荒,冰刀生意又在“文革”期间停滞了十年。

        90年代迎来辉煌

        1992年到1996年间,是“冰刀王”生意的黄金时期。儿子王培芝回忆道,“那时候,一顿早点才1角钱,我们家却成了万元户。”

        但有些大趋势是无法扭转的。到了1999年之后,生意又渐渐衰落下来。

        如今,好多磨冰刀的同行都涨到50元了,王培芝还是遵照父亲的要求坚持20元一次,现在能滑冰的那一个月,顶多挣四千块钱。老王反复强调:“人比钱重要。”

        有时候王保顺还倒贴钱,碰见小娃娃过来磨刀,他不仅不收钱,还会买串糖葫芦递过去。

        王保顺离世之前的几天,他的两片肺叶都因尘肺病严重积水。2008年时,他做过一个全面身体检查,医生发现他肺部纤维化非常严重。医生说,这跟他常年磨冰刀有关系,磨刀时,金属粉尘飞扬。

        王保顺其实知道应该戴个口罩,但他从来不戴,他觉得,这对客人不尊重。

        现在,王培芝磨冰刀时,会戴上口罩和护目镜,这是他对父亲手艺的唯一改动。

        (《中国周刊》12.5 刘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