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所谓老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老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

    伦敦的老人

    于 坚 《 文摘报 》( 2012年11月29日   05 版)

      对于伦敦,我的印象是,这个城市到处是仪表堂堂、高贵严肃又亲切和蔼的老同志。也有许多老妇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坦荡磊落。他们为什么这么理直气壮?因为这个伟大的城市是他们建造的。伦敦没有拆迁,所以92岁的设计师可以指着那座教堂的窗子说:这是我设计的!泥水匠可以告诉他的重孙:你的足球场是我砌的地基!

      老人依然活跃在沙龙、酒馆、剧院、教堂。我朗诵诗的那个下午,大厅里全是中年人和老人,提问踊跃而深刻。老人不是包袱,而是这个国家的活史书、精神容器、道德楷模、美食秘方,以及某种久经考验的生活品位。

      伦敦有许多老人用品商店,不是凤毛麟角的一两家,不是老气横秋专为敷衍老人赚几个小钱的粗糙专卖店,而是老人的时装店、老人的日用器皿店、老人的体育用品店,还有老人的首饰店!

      我想给父母买点拿得出手的礼物,但在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却买不到。市中心由青春靓丽者统治着,很难买到老人的用品。设计师们从来不为自己年迈的父母设计时装。现在在伦敦买到了,一个绣花的专供老妇人用的小羊皮钱包,一个药盒,里面可以陈列应急的药丸,就像首饰盒一样漂亮。

      在伦敦,酒鬼有酒鬼的去处,流浪汉有流浪汉的蜗居,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圣地,老人有老人的玩场。而在我居住的城市,与老人有关的世界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老人大多数时候只能躲在家里守着一台电视机。在伦敦,举目皆是老房子、老街道,地铁也是古董,难怪中国游客会大失所望:英国怎么如此落后而陈旧!

      中国近百年的思潮是维新。“维”到今天,新的就是好的,新就是有用,旧就是无用,害怕无用,似乎成为你我身边的一种常识。普天之下焕然一新,而且还在继续更新。老人日薄西山,与保守、无用、累赘同义。

      吾国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哪一个不是“老人莫入”,只为有经济实力的新潮族设计的?因为有未来的、能够成龙的不是老人,是孩子,于是无用的老人去接有用的小孩。总之,各行各业,老人没啥希望、前途,只有青春才是资本、热钱。

      我有个同事,在编辑岗位干了一辈子,在编辑这个专业上可以说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师。甫一退休就黯然离去,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接替他的是一个刚刚招聘进来的小伙子,单位甚至连请元老指点一下的念头都没有。这是一种无情的侮辱,他干了一辈子的事业毫无价值,小青年永远可以从头开始。他进来时这单位还在打地基,现在是摩天大楼一栋,但是这与他毫无关系。

      我们所谓的老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老人的问题,根源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拆迁老建筑还是表面的,在这个表面的背后是对历史、经验的蔑视和恐惧。这种拒绝守成、从零开始的文化,已经深入骨髓。

      (《南方周末》11.22)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