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方言是通用语的活水源头

    《 文摘报 》( 2012年11月22日   06 版)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毋庸置疑,倒是一些地方的方言流失和濒危更让人担忧。在不阻碍推普的前提下,是不是也该给方言留下一席之地?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认为,目前濒危的方言主要是偏僻地方的小方言,说的人少了,这个语言自然就难以流传了。一些大城市的优势方言,还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却会面临另一种困境——方言质量降低,能用方言表达的事物和情感越来越少,尤其在青年人口中,方言只剩下吃饭睡觉等基本日常用语。“年轻人已经听不懂评弹了”,汪平说,因为评弹使用的是老苏州话。

      方言是本土文化的载体,种种方言可以反映出各地域差异纷繁的人类行为和乡情文化风貌,必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语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胡适曾经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用刘半农的话说,那是一种“地域的神味”。

      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说:“人类文化的载体主要有实物、文献和口语三种,口语承载的是最原始最重要最丰富最有草根价值的文化。若各地方言活语都出来丰富国家通用语,通用语就永远有着活水的源头。”

      (《新民周刊》11.14 钱亦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