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从操作角度看公职人员财产公示

    《 文摘报 》( 2012年11月22日   06 版)

      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出台与推行,必须以严密的规划与操作设计为基础。

      在缺乏有效的财产审核机制的情况下,公职人员未必能够在申报中提供真实的财产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不相信者的理由是,官员的奖金、补贴等间接收入以及各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没有在申报信息中反映出来。

      金融机构应对公职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所开立的账户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并报告可疑的交易活动,这是预防和监测犯罪资产转移的重要制度基础。

      目前,房产已成为一些官员腐败后的主要投资品,在贪官不如实申报房产情况而审核又不严的情况下,即使向社会公示其房产情况,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有关机构还需完善公职人员国外利益的登记管理,这有助于追回被转移到国外的腐败犯罪所得。

      举报能够促进公共机构和个人接受监督,但是举报人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压力和风险。如果没有反腐机构给予举报人的保护机制,人们的反腐热情会受到腐败者的嘲讽甚至无情打击。

      受上述因素影响,盲目公示可能导致“有公示无举报”的情况出现,最终使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徒具形式。

      (《学习时报》11.5 袁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