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熊光楷:书藏百万兵

    《 文摘报 》( 2012年11月17日   06 版)

        2012年6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的《藏书·记事·忆人:签名封专辑》首发式在北京金台艺术馆举行。熊光楷是一位善于融会贯通的智者——融合语言优势,通达军事外交舞台;融合学者身份,通达儒将境界;融合藏书与藏兵,通达收藏之路。

        为叶剑英做电影同声传译

        1971年10月的一个黄昏,位于北京城后海边柳荫胡同的叶剑英家里,来了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军官,几乎不作停留,他直接被领进了一个小型放映厅。

        “今天放映什么电影?”年轻军官问。

        “英文版《丘吉尔》。”

        年轻军官立即从口袋里掏出英汉词典,找到丘吉尔的词条,默默记诵起来。

        不一会儿,叶帅走了进来。“这是新来的翻译同志。”有人指着年轻军官向叶帅介绍。叶帅点点头,突然发问:“请你告诉我,丘吉尔的生卒年分别是多少?”

        “报告首长,丘吉尔生于1874年,卒于1965年,享年91岁。”年轻军官干脆利落地回答。

        叶剑英深深看了年轻军官一眼,坐到座位上说:“开始吧。”

        灯光暗下来,二战硝烟在银幕上风起云涌,年轻军官的思维立即飞快转动起来,把一段段英文对白迅速转换成汉语。电影结束,灯光亮起。

        “你叫什么名字?”叶剑英问年轻军官。

        “首长,我叫熊光楷!”

        从那天开始,熊光楷在叶帅家里做了三年的电影同声传译,除了英文电影,他还翻译德文电影。

        外交形象源于外语天赋

        1976年,熊光楷作为首位赴任的中国军官,到建交不久的联邦德国大使馆武官处工作。其时正值“文革”末期,国内极“左”思想还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军人保守刻板、不好接近。刚到联邦德国不久,在一次晚宴舞会上,这位首次出现的中国军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位外国女士主动邀请熊光楷跳舞,熊光楷欣然应邀。以这样一种开放自信的姿态,熊光楷很快融入了军事外交界。

        “掌握外语有个好处:当我们与外国人谈判翻译居间口译时,他们说的话你懂,而你说的汉语他们不懂,你就能时时处处把握先机,掌握主动。”掌握先机,加之思维敏捷,正因如此,熊光楷多年来始终是军事外交舞台与国际战略研究领域中深为外国人尊敬与重视的对手和朋友。

        对熊光楷而言,外语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桥梁。“当我用日语、法语、俄语与外宾寒暄时,我不仅是在尊敬他,而且是在尊敬他的语言和人民,当然也就容易赢得外宾的尊重了。”

        书藏百万兵

        熊光楷与夫人寿瑞莉对新书尤感兴趣,书不拘题材,小说、随笔、论文集、画册,凡是他们感兴趣的,立即会设法买到,阅读之后再千方百计找到作者,索得签名。熊光楷认为,收藏签名盖章书既是高雅的收藏活动,同时还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认识、广交朋友的良好方式,对他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2005年新年,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局长列别杰夫将一本普京的传记《通往权力之路》赠送给熊光楷将军。这本书有两个部分是有关情报工作的,其中还一一排列了俄罗斯(前苏联)对外情报机构历任领导的照片,最后一张就是列别杰夫。在这张照片下,列别杰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更有意思的是,在书的扉页上,普京也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且写道:

        “致熊光楷同志,以良好的问候。”

        熊光楷说,“读书可以陶冶性情,扩大视野,可以提高修养,提升境界。读书之后再藏书,胸中就有百万兵。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军半个多世纪的军人来说,藏书,就是为了藏兵。”藏书使熊光楷将军的精神世界有了力压千钧的雄壮底气。

        (《北京日报》11.6 田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