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我们家的三代人

    邵 丽 《 文摘报 》( 2012年11月15日   05 版)

      我一直试图分析我们家的三代人,因为这样的三代人,不但于我,可能与很多的家庭有相似之处。我觉得这项工作有标本意义。

      第一代人是我的父亲。他生在万恶的旧社会,活在崭新的中国。第三代人是我的孩子,她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活在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第二代人就是夹在他们中间的我———我出生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中国历史过山车般的起起伏伏。

      一

      我父亲出身于富裕家庭,参加革命的动因肯定不是为生活所迫,而是有一个远大而充实的理想鼓舞着他。每当看到电视上那么多的热血青年抛弃优裕的生活奔赴延安时,我常常会心有戚戚——父亲却从来不跟我们谈这个,如果要谈,也是以他自有的一套价值体系,来评判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比如他的大儿子,参军正赶上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一封接一封地给他写信,鼓励他杀敌立功,火线入党。他曾经为儿子的生命担心过吗?我相信肯定会有,只是当这种担心与他心中的理想发生碰撞时,他会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把自己的担心一点一点地擦掉。我的小妹夫是党校的一名法律教师,后来辞职当了律师。他很久不搭理他,在他眼里,一个脱离组织的自由职业者,再怎么风光也是旁门左道。尽管他离休后一直跟着他们生活,但从来没有修正过对妹夫的看法。

      有一次,我的女儿考上大学,他谆谆教诲她说:“你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党和国家!”女儿回来跟我抱怨说,我姥爷真是的!在自己家里还装,累不累?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父亲都没躲掉过,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老运动员”——每次挨斗,他既没有委屈,更没有抱怨;即使后来都平反了,他也从来没有觉得组织上错过。

      《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是他的整个世界,一直到死,他每天都离不了。他这一辈子只相信“上级精神”,从来不相信小道消息。他死的时候终于赢得了由组织部门撰写的“一切皆好”的悼词和一面鲜红的党旗,结束了单纯而不单调的一生。

      二

      我女儿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她懂事的时候起,至少在形式上,政治这个词已经远离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等到她会识字,人们已经通过互联网认识世界了。他们这一代人,怎么说呢,占有的信息量越大,能让他们相信的东西越少——她刚好跟我父亲相左,只要是小道消息,她都觉得是真的。他们不缺少任何东西,从亲人的爱到物质生活,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但他们从来没有满意过,一直都牢骚满腹。这也跟我的父亲相左,父亲生活在精神和物质极为匮乏的时期,可是常常觉得非常满足。

      我的女儿这一代,他们除了信仰自己,没有谁能说服或者强迫他们信仰其他。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有长久而忘我的热情,从汶川地震到齐秦被烧伤,在他们嘴里挂不了一个礼拜。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自信的消费者,也是最无奈地被消费者。

      三

      处在他们的夹缝中间,我既为父亲悲哀,也为孩子遗憾,但我并不是一个清醒者,有时候我比他们还迷茫——为了不成为他们,我在自己的周围扎了很多栅栏。为了与父亲不一样,我学会了选择,谁也不敢相信。为了与女儿不一样,我努力不让自己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激流中沉没。我热心公益,关注热点,为环保而环保,为爱心而爱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热心肠。可是,我从来没有对自己满意过,我时时刻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变得不是自己了,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是被活活斩做几段的。我们没谁能记得清自己身上打了多少道思想的补丁。

      (《羊城晚报》9.25)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