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子夜》里的公债风潮

    《 文摘报 》( 2012年11月13日   05 版)

        上世纪30年代初,《子夜》的主角、雄心勃勃的丝厂老板吴荪甫眼看社会上资金泛滥流淌,金融大亨们乾坤大挪移,赚得盆满钵满,他开始后悔道:“开什么厂!为什么不办银行?”因此也沉溺于当时汹涌而来的金融投机活动,置实业于不顾,最后却输得一败涂地。

        吴荪甫面临三个问题:厂里的怠工,交易所里的挣扎,家乡的变乱。更深层的大背景是,农村衰败,军阀混战,城市亢奋,工人罢工,实业家到处寻找商机拼死一搏,金融掮客则利用金融机器操控实业,国民党政府却以“看得见的手”垄断金融……千头万绪,一个再精明的实业家也hold不住。最终,他因投机公债失败而告破产。

        茅盾的观察十分仔细,到了《子夜》里,其描写显得驾轻就熟:“昨天各报纸上大书特书中央军胜利消息,交易所早市一声开拍,各项债券就涨上二三元,市场中密密层层的人头攒挤,呼喊的声音就像前线冲锋,什么话也听不清,只看见场上伸出来的手掌都是向上的。”

        做公债交易,比传言更可怕的,还有暗箱操作。那段时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大战中原。就在卢公馆,茅盾听说做公债投机的人曾以30万元买通冯玉祥部队在津浦线上北退30里,以此来操纵公债的涨跌。这一“一万元买一里路”的情节,被写进了小说。

        在1932年公债风潮的前夜,虚拟经济亢奋,实体经济萎缩,虽然上海的浮华与繁荣尽在眼前,书中的主角、实业家吴荪甫却已破产了。论者多以工业资本家斗不过“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以此解读出近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殊不知,金融风潮总是要卷走一批把持不住的轻率的弄潮儿。

        (《新民晚报》11.5 邢建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