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公开选拔干部,拉开酝酿一年多的改革序幕。
“不接地气儿,是不少官办社会组织的通病。”红十字会总会有关负责人说,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败,也是中国社会组织改革的一次“投石问路”。
今年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而《意见》背后,是公众呼声、专家意见,中国红十字会与政府,总会与地方红会,地方红会与当地政府之间长达10个月的“谈判”和博弈。
去年11月初,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邀来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北大、清华、北师大的20多位学者,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战略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杨团说,改革阻力很大,特别是“去行政化”的体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据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系统编制工作人员为11228名。
除了中国红十字总会是副部级社会组织外,各省、市、县、乡镇的红十字会,均纳入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也就是“参公管理”。
红会内部人士称,多年来,“参公管理”确实造成红会系统的“官僚化”倾向,组织缺乏活力,应急救护、人道救助等核心业务,存在压力和动力不足问题。
课题组曾提出,从基层红十字会和行业红会开始,逐步与行政脱钩;剥离红十字会的日常慈善功能,将公募权转交基金会;红会的组织体系应是协同、垂直管理,既要保持地方红会的独立性,又要加强红总会对地方红会的治理和指导。
但这个改革方案,首先在红十字会内部,就引起很大争议。9月份,红十字会计划从8个省里找试点,但主动报名接受诊断评估的省级红会寥寥。
最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运用公招和外聘等形式,公选干部。但多数地方红会仍未突破“编制”,长期以来“只能有多少人干多少活”。另外,有地方红十字会虽也在探索扩充人员,但招聘的人员与编制人员之间采取“双轨制”管理。
最终,“去行政化”并未直接列入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任务中。
“改革需要勇气,需要时间,更需要技巧”,杨团解释。即将开始的红十字改革,选择的是“曲线路径”和“双轨制”。
在最新一版改革方案中,财务上将政府拨款与捐赠收入分离,捐赠收入对公众公开;在人事上,加强志愿者建设和外聘无编制人员,降低体制内人员的份额,同时加强基层选举,弱化政府任命。
(《新京报》10.29 魏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