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关于道路交通的规定起源于近代社会汽车的发明,其实不然,在古代社会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路交通基本规则,而且我国正式“靠右走”的历史远不及“靠左走”长远。
古代中国,“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不是一成不变的。周、秦、汉时,奉行“以右为尊”,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复改“以左为尊”。
但是,“以右为尊”的传统在一个地方不适用,那就是乘车和走路之时。古代出行乘车之时,如果是日常出行,那么坐在左边的人一定是尊长。如果是战车,那么靠右的人一定是长官。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安全。因为古代车行靠左,在战场上坐在右边相对安全一些。同样道理,如果几个人一同步行出行,那么,尊长要走在前面,如果尊长需要在行进中与人交谈,那么,地位稍低的人就要靠在右边,这样做同样是为了保障尊长者的安全。
虽然自古以来我国出行都按照“靠左走”的传统,但是在进出宫殿、房屋和城池之时,在唐代之前都尚无明确规定。开始的时候,各朝各国大多派遣“交管人员”在人群稠密之时负责疏导。到了唐代,像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逐渐兴起,每天进出城门的人数很多,仅靠“交管人员”每天的疏导,往往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唐太宗时期,特别颁布法案规定出入城门必须按照“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进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对交通“来左去右”的规定,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不仅出入城门按照此规则,其他诸如出入宫殿、房屋、庙宇等也都按此行事。当然,这些规则对皇帝并不适用,因为皇帝自古以来都要走“专用道”,进出“专用门”,如果有他人误闯或僭越,那就是“大不敬”罪名,轻则流放处斩,重则全家受到连累。
(《北京日报》10.17 朱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