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29日 星期六

    民国时期如何选拔“好声音”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29日   05 版)

        1931年的一天,一个瘦小的姑娘走进上海明月社的考场,唱了一支民间小调。一曲唱完,女孩紧张地看着考官黎锦晖。黎锦晖和蔼地说:“你有不错的唱歌天赋,只要你刻苦练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个当年只有12岁的女孩就是日后享誉歌坛的周璇。

        这场景跟当下火爆荧屏的“中国好声音”如出一辙。民国时期,学员若想因“好声音”扬名,也需经“导师”考核。那么,当时的“好声音”是怎样选出的?

        3000人报名,只选1个

        民国时期的“好声音”选拔流程跟现在大体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当时的媒介不是电视台,而是广播电台。

        当时,收听广播是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为了迎合听众的口味,广播电台喜欢播放流行音乐。这些音乐有时候是播放现成的唱片,有时候是请明星来上节目,还有的时候就是招聘一些没有名气但怀揣着明星梦的人在电台驻唱,边唱边播。

        1941年,上海一家广播电台就想招聘这样的驻唱歌手。在公布了招聘信息后,3000人报名参加海选,初试只录取了300人;然后是残酷的300进10,10进1。最后被留下的幸运女孩名叫吴剑秋,被录取后改名吴莺音,她在这家电台踏上了音乐之路,后被称为“鼻音皇后”。

        “金嗓子”周璇获第二名

        上世纪30~40年代,广播电台非常多,不仅没名气的人要通过它累积人气,有名气的人也要通过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金嗓子”周璇。

        1932年,周璇进入明月歌舞团,并以一首《民族之光》初露头角。1934年,她参加了《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

        “竞选过程有点类似现在的大众评委投票。”中国流行歌曲史研究者赵士荟说:“先在报纸上和电台节目里发布消息,报名大概一个多月后截止。其间,歌手们在电台直播间里一字排开,听众通过电话现场点歌,然后把投票寄给报馆,报馆会每天刊登当天的投票数。竞选结束后,累积得票最多的就是擂主。”

        周璇虽然只是第二名,但歌声却被媒体喻为“如金笛鸣”,因此获得“金嗓子”之称。获得第一名的白虹也奠定了歌坛擂主地位,获得“播音歌后”的头衔。

        民国也有“星探”

        民国时期,“星探”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妨碍有慧眼的伯乐在人群中发掘到明星。

        姚莉是《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原唱者。她自幼丧父,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哥哥姚敏在电影院当领票员,被电影里的插曲吸引,爱上了音乐。于是哥哥做伴奏,妹妹当歌手,两人一起去电台唱歌。

        有一次,姚莉去参加电台举办的点唱节目,周璇和演员严华也去了。听姚莉唱完一首后,严华称赞说:“唱得很不错啊!”然后就介绍她去了百代唱片公司,并为她编写了成名曲《卖相思》。

        那一年,姚莉16岁,因为《卖相思》红了,被上海滩著名的仙乐斯舞厅邀请去唱歌,薪水很高。她的哥哥姚敏也成为著名的作曲大师。

        (《现代快报》9.17 王凡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