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事物“全职爸爸”
一大早送6岁的女儿思思到学校,顺便再送妻子去上班,然后回家洗衣服、整理房间。下午4点接女儿放学回家,一边准备晚餐,一边给女儿检查作业。晚上9点给女儿讲故事,哄孩子入睡。这就是“全职爸爸”刘明紧张而丰富的日程。这位“80后全职爸爸”说:“在家里一点也不比上班轻松。”
到目前为止,像刘明这样的“全职爸爸”,在我们身边还是属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
北京市曾对1000户有婴儿的家庭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2%~3%的有婴儿家庭由“全职爸爸”照顾孩子。上海“全职父母”家庭分布率达到16%,而在这些“全职父母”家庭中,“全职爸爸”的比例超过4成。
多数是不得已的选择
事实上,“全职爸爸”在数量上虽然日渐增多,但他们大多是出于无奈选择了目前的生活,为了面子,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隐瞒自己的身份。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成为“全职爸爸”的理由中包含着无奈的成分——没有合适的人选带孩子,妻子不愿意辞职回家,妻子的收入比自己高。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与“全职妈妈”一心一意照顾家庭不同,“全职爸爸”大多在带孩子之余会搞些副业,比如,兼职从事软件开发、写作、炒股等。
不过,就算“全职爸爸”能大大方方地亮相,他们也会面临一些世俗眼光的打量。
现年30岁的“全职爸爸”方先生说:“在小区的儿童乐园里,我是白天带孩子玩耍的唯一一位父亲,其他孩子的妈妈和爷爷奶奶们诧异地看着我,仿佛我就是动物园里的一种稀有动物。”
专家指出,目前“全职爸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充分的自我认同和平和的心态。他们常常把自己圈在家庭的小空间中,不敢外出,不敢交友,变成了真正的“宅男”。
“跷跷板夫妇”才是理想状态
32岁的汪先生目前在上海地铁公司任职,他曾经回家当了4年的“全职爸爸”。因为汪先生的妻子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差事如果轻易辞去,将来就很难再找了。于是女儿断奶后,汪先生主动辞职回家照顾孩子。其间,他通过读夜校,考出了高级电工证。去年,女儿上幼儿园后,汪先生又考入地铁公司,重新上岗工作。
事实上,大多数“全职爸爸”都和汪先生一样,在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时会重返职场,开辟事业的新天地。
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越来越多的夫妇建立起了灵活的伴侣关系,夫妻两人会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和家庭条件随时调整各自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在任何一段时期内,丈夫或妻子都有可能成为家中经济的顶梁柱。在社会学上,这种理想状态被称为“跷跷板夫妇”。
(《解放日报》9.21 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