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总想让男孩从小就安安静静地坐着,不断机械重复地做题,这是违背男孩本性的,很难让孩子快乐起来,更别说让他们有兴趣投入学习了。
在今年5月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中,得出了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结论:“女生普遍超越男生”。
上述这些,都与由来已久的“男孩危机”这一命题相关。在这个男性人口占大多数的社会中,这份报告指出的女孩“普超”男孩,意味着什么,又警示了什么?为此,记者采访这份调查报告的主持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
女生“普超”男生的结论是个意外
记者:在报告中,您说得到 “女生普超男生”的结论,其实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周海旺:是的。这份调查的原意是比较上海本地孩子与外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经过调查,我们意外地发现,不仅本地小孩和外地小孩之间的差异很大,女孩和男孩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记者: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周海旺:主要是在成绩方面。我们发现,女生普遍超过了男生。因为成绩是定量化的,所以显得特别突出。而且,还不仅限于成绩,女生超过男生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通过我们的报告也可以看出,比如,对自己学业的期望上,女生希望获得的学历水平远远高于男生;对未来自身的发展,女生也比男生有更高的要求。
记者:在生活中,您对女生超越男生有没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周海旺:有一则报道说,去年报名参加清华自主招生的2200名考生中,超半数的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运动试验和立定跳远6项,男生的不及格率要比女生高。连今年部分高校的招生计划中,男女生的录取分数线都有所差别,有的学校男女生投档分数线甚至相差了40多分。
“伪娘”毕竟是极端的、少数的
记者:现在,本是男生“天下”的工科领域,女生也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势头。比如,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材料、能源、船海、电气、土木五大工科学院,女生的保研率约是男生的2.1倍。如果说,女生“普超”男生是一个事实,那么这个事实会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周海旺: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生产领域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男性天生在体力、耐力上普遍强于女性,如果在工科生产建设第一线缺乏男性从业者的话,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国民经济尤其是生产领域的发展。
记者:而从体质上看,目前男孩身体素质也有一种下降的迹象,“小胖子”越来越多了。
周海旺:去年5月,上海交大医学院营养系蔡美琴教授和她的研究生做了一项名为《上海市学龄儿童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的研究,被调查学生中,男生的超重率及肥胖率显著高于女生。男孩的体质整体在下降,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担忧。
记者:没有了强健的体魄,有些男孩变得“不男”,比如出现了 “伪娘”。
周海旺:男性“不男”,过度女性化是不可取的。但“伪娘”毕竟是极端的、少数的,不必过度夸大。
记者:女生“普超”男生,还加剧了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剩女”现象。
周海旺:从婚姻角度看,这对女孩子的择偶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障碍。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可以看到,男性人数明显比女性多。但现在大学里男女比例逐渐在改变,女生的比重逐渐超过男生。社会学里有一个词叫“择偶梯度效应”,具体表现在男性找伴侣喜欢向下找,不愿意选择比自己年龄大、学历高、收入高的女性为伴侣。如果在同一学历、收入层面的男生数量少于女生,这意味着有不少高学历、高收入的女生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这往往导致被“剩”下的一般都是处在两个极端的人群:“三高女”和“三低男”。
我们的教育总是违背男孩本性
记者:北大附中校长、教育专家康健说过,“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内容和评价标准都是和男生对立的,这是男孩危机的根本原因”。男生“弱势”,教育是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周海旺: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在教育方面做了诸多改革,例如校长推荐制、大学自主招生等,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试依然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分数依然是单一的评价标准。唯分数论“英雄”,往往让男孩们在细心、勤奋、刻苦的女孩面前败下阵来。
记者:假如男孩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里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很大程度上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
周海旺:是的。自信心遭到打击之后,男孩就会觉得自己不适合读书,越长大,就越不愿意读书。我看到一则报道,常德一个11岁男孩从自家二楼跳下来。小男孩的性格挺好,就是数学成绩总在及格的边缘徘徊。父母成天念叨他的学习,到了他实在受不了的程度,他就跳楼了。这虽然是极端的案例,但可见孩子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所承受的压力真的很大。
记者:在这一案例里,教育的意义被消解了。
周海旺: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男孩从一二年级开始便无法适应条条框框的课堂纪律。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会使他们的精力更加旺盛。一般从4岁起,男孩就变得更为淘气、好动,这都是雄性激素影响的结果。而我们的教育总想让男孩从小就安安静静地坐着,不断机械重复地做题,这是违背男孩本性的,很难让孩子快乐起来,更别说让他们有兴趣投入学习了。
记者:一些专家指出,父爱缺失也是造成“男孩不男”的一大原因。
周海旺:一方面,我认为现在的父爱缺失,主要是由于父爱缺少表达。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一个转型社会中,由于生存的压力对男性要求高,造成男性社会角色过于单一化。父亲只是埋头工作、赚钱养家,而忽视了参与到子女成长教育的过程中。但父爱缺失不仅仅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还与现在年轻父母自身的成长特点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30多年,很多独生子女如今也为人父母,从“独一代”到“独二代”,我们发现很多“80后”家长自己都还没有成熟,还像孩子一样,他们对下一代怎么教育存在很多困惑。很多人在生了小孩之后,就把孩子丢给老一辈来照顾。我的一位“80后”同事说,在她结婚生子之后,她父母抱怨,本来早上只要叫一个人起床,现在要叫三个人起床了。
记者:虽已为人父,却还没有进入父亲的角色。
周海旺: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做父亲的人自己都没有长大,还是一种孩子的心态,对孩子来说,父爱的缺失往往也是一种必然。因此,在培养孩子方面,年轻的父亲应该学习怎么当一位好父亲,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父亲的呵护。
需要警示的是我们
记者:有科学研究表明,从生理和心理上,男孩都比女孩要晚成熟。因此,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应该让男孩晚一点上学。对这个问题,您又如何看待?
周海旺:我不赞成一概而论。这要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成长发育情况来看。我认为男生晚一年可能会更不好。就拿我自己来说,我5岁就上小学了,因为年龄比较小,更“傻”一点,学习上就更专心一点。
记者:您认为,对于“男孩危机”有没有什么方法来缓解?
周海旺:我认为,首先要从体质上改变男生的弱势,再来谈精神上的强势。现在的男孩,大多都被“圈养”。学校害怕出事,怕承担责任,一些学校连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都拆掉了。父母也不允许孩子出远门玩,把小孩关在家里。男孩的天性得不到释放,体质也随之下降。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去爬树,去田里玩,玩得很野很疯,现在的男孩很难体会到这种乐趣了。
这个社会本来就需要两性合作,需要男性与女性在和谐中共同成长。女孩“普超”男孩,折射出的更多是成年人的问题,需要警示的是我们,提醒着我们该如何更全面地评价孩子,更理智地去爱孩子。
(《解放日报》9.21 林颖 戴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