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22日 星期六

    高校青年教师自比为“工蜂”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22日   01 版)

      近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领衔的30人研究团队历时一年有余,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对5138名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完成了《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彭锋(化名)今年33岁,国内名牌大学文科博士毕业,目前在北京某重点高校任讲师。他每周教8个课时,与名教授一起承担了两项科研课题,没有行政职务。

      彭锋已婚,他每年贡献给家庭的工资大约4万元,另有两万元的工资外收入是课题经费“贴补”的。尽管高校教师这份工作稳定且“听起来很好”,但彭锋在从政或经商的朋友面前没多少自信。彭锋被大家称作知识分子,但他和同事们有时自嘲为“知识工人”,或“工蜂”族,是单位的业务主力但收获有限,多数忙碌于金字塔底端。

      这是廉思研究团队为“70后”、“80后”高校教师画的一张像。统计显示,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目前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

      72.3%感到“压力大”

      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工蜂”族也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更有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

      压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廉思告诉记者,“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78.1%的‘工蜂’认为,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很不够用’。”

      “非升即走”的潜规则更加剧了彭锋的紧迫感。“很多人把大学老师工作视作‘铁饭碗’,但对很多年轻老师来说,一个潜规则是:5年内不能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你在这个学校的教书生涯就基本结束了。”

      升副教授的依据当然是指标完成情况,但高校“工蜂”族完成指标的状况并不乐观。近3年来,没有独立著作的“工蜂”占83.2%。

      彭锋工作快5年了,身边近2/3的同龄教师是讲师职称,只有约1/4是副教授职称,“40岁以下的教授几乎看不到”。彭锋坦言,职称低让“工蜂”们感到掣肘颇多,“副教授不能担纲重大课题,即使他是实际研究的主力。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也都向学界‘精英’和‘大腕’靠拢。”

      彭锋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但他目前的生活都围绕着“马上升副教授,40岁以前升教授”进行。他必须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有时也不得不搞关系,甚至花钱买版面。

      近七成每月难有结余

      调查报告显示,“工蜂”族的整体收入偏低,平均一年不足5万元,只有10%的“工蜂”能突破7万元。

      2006年,北大教授阿忆曾在博客上“晒收入”,提到工资收入不足以支撑日常开支。彭锋也发现,金融业2010年的年人均工资是8万多元,计算机和软件业近7万元。“我们排在第三位,5.7万元。但除去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的收入,很多青年老师达不到这个水平。”

      廉思称:“高校‘工蜂’族刚入职不久,工资和职称较低,申请课题经费难度较大,而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经济压力又集中涌现,以致不少人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贴补家用’。”

      “缺乏一份体面的收入,知识分子只能‘为稻粱谋’。”彭锋坦言,由于兼职承接的课题研究耗时不少,他近一年来除专业书外,已很少有时间“精致地阅读”。部分“工蜂”族还坦言“兼职影响了备课”,为贴补收入,对各种课题经费也“节衣缩食”。

      84.5%自认为处于社会中下层

      从硬件条件来看,“工蜂”族都还不错:高学历,工作稳定,加上社会名望,他们应属于中产阶级。但调查报告显示,这个人群的自我认知却在“下行”。

      5138位受访高校青年教师中,84.5%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其中,36%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13.7%认为自己处于“底层”,仅有14.1%认为自己处于“中上层”,0.8%认为自己处于“上层”。

      报告分析指出:“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变了,权力和金钱取代知识与道德成为评价核心指标,这是令高校‘工蜂’族感到压抑的重要背景。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下降,‘工蜂’族地位更加被边缘化。”

      高校内部的资源配置不均,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官本位色彩浓”,有时也令彭锋产生“失落感”。报告显示,过半数(54.0%)受访“工蜂”有类似感受。“不同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的概率不一样。目前,整个社会的学术、思想、文化等处于‘平台期’——大致路径及规模已经形成——年轻人的出头比‘变革期’要困难很多。”有专家认为。

      报告还显示,“下行感”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感。在部分考虑过转行的“工蜂”中,22.8%的理想是公务员,想从事企业管理或金融行业的也分别有两成左右。

      此外,在判断自己是否优秀的标准上,有45.6%的受访“工蜂”认为同行认可是首要标准,其次是获得政府认可,仅有23.4%的人把“获得社会认可”作为评判标准,这也令研究者感到担忧。

      彭锋记得,在自己读书时,他的老师曾告诉他:“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要能为国家担纲,也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但他告诉记者,现在在校园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行色匆匆,像“工蜂”一样,为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家庭,过自己的好日子而奔忙。

      (《中国青年报》9.14 王梦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