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20日 星期四

    新生代无地农民出路何在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20日   01 版)

      当下,农村新生代农民无地问题颇为凸显。以吉林白城洮南市瓦房镇道岭村为例,目前全村总人口约1270人,其中1996年之后出生的人都没有土地。

      1995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强调,“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按此看,自1996年到2026年30年土地承包期不变期间,农村生育的新子女均无地。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邵夏珍测算判断,1996年及以后出现农村人口应该不低于1.2亿,这部分人均无地,到2026年,这部分比重还会增加。

      邵夏珍认为,无地农民的出路在于,能否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因为调查显示,目前家里无地或者少地户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加,很多是新出生而没有分地资格的一代人。但邵也认为,这些外出打工的无地的新一代年轻人,真正在城市落户的比较少,同时1年换三四次工作的也很常见。这部分人没有在城市买房的能力。

      所以尽管非农化、进城打工是无地农民的出路,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有融入城市的能力。“这部分人回去是没有出路的,因为不仅仅无地,也不会种地、不愿种地。这部分人城市、农村都去不了,真的漂起来,就容易成为社会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王小映认为,在2026年土地承包期结束前,土地承包不可能大改,但是对不长驻农村却持有土地的人口,可以征收土地保有税。至于户口已经迁到城市的农民,可以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内要求他们将土地流转。

      (《21世纪经济报道》9.17 定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