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社会发展总规律的推动下走上民族复兴和发展之路。中国之路到底该通向何处?作为个人该如何把握国家大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王浩雷。他说:
有人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首先选择了风险较小、易于推进的领域率先突破,而留下的则多是难啃、难以消化的“硬骨头”。且不论这种看法是否完全准确,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改革发展确已进入攻坚阶段,“深水区的顽石”日益凸显出来,“触礁”的风险系数明显增加。而当前一系列复杂矛盾问题的解决,多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欲速则不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令世界为之瞩目。但在当前,无论是从国内发展的形势来看,还是从国际对比的差距来看,中国仍处于向上“爬坡”的关键时期,依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目前凝聚改革共识的主要着力点,已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
能否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取决于我们的方针政策、应对能力和精神状态。当前,重要的是全面审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国家大势,从四个方面推进改革进程:
一是增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远见。在复兴之路上,战略远见多一些,决策失误就会少一些,矛盾问题就会轻一些,复兴进程就会快一些。
二是搬开“深水区的顽石”。
三是突破“改革惰性”和“路径依赖”。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形成了“靠投资、铺摊子”的思维惯性,也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甚至为维护个体私利而抵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严重制约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步伐。
四是塑造和平崛起的良好大国心态和气度。在未来的复兴之路上,要同时避免“弱国心态”和“强国心态”两种干扰,切忌大国心灵的迷失。
(《深圳特区报》8.31 钟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