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08日   08 版)

      乡村教师,默默奉献的群体,如今,他们走上前台,走进读者视野。由中央电视台与《光明日报》共同主办的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面向全国846万扎根乡村的普通教师,通过寻找、宣传他们中间的典型代表,展现乡村教师淡泊名利、执著坚守、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引导更多人关心和关注农村教育、支持和帮扶乡村教师及农村学校。

      “今生别无他求,只求教书”——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教师马复兴

      1959年,出生不到4个月的马复兴不幸落入火炕,双手肘部以下全部被烧掉。这个没有了双手的小生命,却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中学时,马复兴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阶段,马复兴一门心思准备考大学,最后却因严重残疾被拒之门外。万念俱灰的马复兴,被当地政府安排当上了下麻尔村小学的民办教师。

      当时的下麻尔村偏远封闭,贫穷落后,许多村民认为送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早下地干活。一个连手也没有的人竟然当上了老师,家长们更加不愿让孩子去学校,在读的孩子也不断中途辍学。眼看着全校只剩下40个学生,马复兴心急如焚。他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可是,许多人见了他要么“砰”地一声关上大门,要么将家中的狗放出来,有些人干脆连骂带推,将他轰出大门。

      许多人都在背后议论:“连手都没有,怎么教孩子?”马复兴默默下决心,每天坚持练教学技能。一些经过动员又将孩子送回学校的家长们心里不踏实,躲在教室外面想探个究竟。看到马老师翻书、写字都很熟练,他们终于放了心。这以后,先前辍学的孩子又陆续返校。十多年过去,一些他早年曾经教过的学生成家,又将孩子送到学校,还指名让马复兴教。

      为了当一名得到家长和学生认可的老师,马复兴究竟经历了多少磨难,只有他自己知道。一个翻书的动作,他需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准备写字时,书又合上了;粉笔夹紧了会断,夹松了又会掉……

      马复兴的同事们说,他在工作上从来不会落在别人后面,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情况找特殊原因。有一年,学校配备了一台电脑。看到别的老师用电脑,马复兴特别羡慕。一有空闲,他就趴在电脑桌上偷偷练。两个断臂抱不住光滑的鼠标,为了能“拿下”鼠标,他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为了熟悉键盘,他用了四个月时间。现在,马复兴也能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辅助上课了。

      上苍没有给他双手,但是马复兴说:“今生别无他求,只求教书,我会坚持到生命结束。”   

      我留下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寄宿小学校长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

      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再走130公里的路程,有一个马尔洋乡。马尔洋乡海拔3100米,四周全是高耸的昆仑山。马尔洋乡寄宿小学里有61个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塔吉克族孩子。身高一米八的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是他们的老师。

      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离家50公里的班迪尔乡寄宿小学教汉语。兴冲冲的阿力甫夏到学校一看,教师宿舍是泥土地面,里面连张床都没有,这里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信号。没待几天,他连招呼都没打,提着行李“逃”回了家。

      阿力甫夏的父亲是一位翻译,通晓汉语、维吾尔语和塔吉克语。老人说:“一个月挣两千块钱和教一个孩子知识,是不能画等号的,教书育人是在行善积德。”

      听了父亲的话,阿力甫夏回到学校。返校的那天,他买了两瓶白酒,在宿舍里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起不来床。这时,一个学生走到他床边,怯怯地说:“老师,起来给我们上课吧。”

      阿力甫夏说自己感冒了,不能上课。这个学生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拿着感冒药回来了。阿力甫夏听说学生买药的钱是他爸爸给他买本子的3块钱,一下子被感动了。

      阿力甫夏在班迪尔乡寄宿小学留了下来,天天和孩子们一起生活、上课。每当他到县城开会回来,准有一堆孩子守在大门口,见到他就扑到他身上又闹又玩。

      后来班迪尔乡寄宿小学盖了新教室,通了电,也有了手机信号。而阿力甫夏却接到通知,塔什库尔干县教育局任命他为马尔洋乡寄宿小学校长。他离开班迪尔乡寄宿小学时,孩子们拥在校门口送他。泪流满面的阿力甫夏,终于体会到了当一名老师的幸福。

      阿力甫夏到马尔洋乡寄宿小学上任时,哥哥开车把他送到达坂下,由于大雪封路,他只能步行前行。20公里的路程,他走了11个小时,脚指甲都被冻掉了。

      这里的条件更差。没有电,冬天没有路,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前一任校长因为太苦已经辞职。除了他和十几个孩子,这里没有其他人。在这个几乎是新疆最西边的乡村里,早晨8点半天依然是黑的,他却要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饭了。

      吃完早饭孩子们便开始上课。十几个孩子分属学前班到三年级,基本上都没有汉语基础。阿力甫夏把他们集中在一间教室里,一同教汉语,到了中午,他还要一头扎进厨房,再给孩子们做午饭。晚上,等孩子们都入睡了,他还要充当保姆的角色,查房、给孩子们盖被子。

      就这样,他身兼校长、老师、保安、保姆、厨师,整整一个星期,阿力甫夏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连即将订婚的女朋友也吹了。一肚子委屈的阿力甫夏哭了。他再一次“逃”回家,对父母说:“我不干了,我要辞职。”

      为了逃离父亲的劝解,阿力甫夏借住在朋友家里。

      有一天,他在班迪尔乡寄宿小学教过的几个学生打来电话:“老师,我们几个考上中专了,都学的是汉语专业,我们以后也要回家乡,跟你一样当老师。”

      阿力甫夏拿着电话沉默了好一会儿。接完电话,他开始想学校,想马尔洋乡寄宿小学里的那些孩子们。这一次,他没有犹豫,很快回到了马尔洋乡寄宿小学。

      马尔洋乡的村落非常分散,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一个山沟一个村庄。最初,马尔洋乡寄宿小学只有十几名学生,全部来自离学校比较近的村子,离学校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村庄的学生没有来上学。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教育,阿力甫夏用了20天时间走访了40多户村民。

      通过阿力甫夏的努力,现在学校从学前班到三年级已经有61名学生了,也有了14名教职工。

      “我以前总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觉得给孩子们教授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比我自己赚钱更有意义,我留下来,是为了让他们能走出大山。”阿力甫夏说。

      来自台湾的乡村教师——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达祖小学校长林子闳

      2004年,台湾人李南阳和朋友游静芬来泸沽湖旅游,秀美的风光和村子的闭塞落后形成强烈对比。看到部分孩子无学可上,李南阳和游静芬便组织台湾爱心团进驻泸沽湖木垮村达祖社,对这座村子进行全方位资助,还带着人们重建了达祖小学。

      学校建好后,李南阳担任第一任新达祖小学校长。他拿出全部积蓄解决孩子们上学的费用,组织爱心人士到学校任教,还在学校建起了澡堂和医务室。

      2007年3月,李南阳这位爱心老人因肺癌离开了人世。临终时,他写下了:“学校一定要坚持下去!”

      失去领头人的达祖小学,很快陷入了困境。没多久,学校只剩下了6位教师。

      对达祖小学,远在台湾的林子闳很揪心。林子闳是游静芬的儿子,曾去达祖小学做过志愿者。他曾对李南阳承诺:“如果学校有需要,我会回来。”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1983年出生的林子闳辞掉台湾薪酬优厚的工作,背上行囊,成为达祖小学的第二任校长。

      2012年8月27日,达祖小学进行了第8个学年的开学典礼。这一学期,学校有6个班,120多名学生,学习和生活费全免,村里的学龄儿童一个不落地全进了学校。

      “我们最困难的是经费。”林子闳说。

      林子闳担任校长不久,便成立了达祖公益助学基金。他通过微博、QQ群、博客等,将山里孩子需要帮助的信息,都发到网上,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达祖小学,从而寻求帮助。

      每个暑假,林子闳都会到上海及台湾,利用各种渠道为学校“化缘”。他和同事们把每一份捐赠、每一分花销都公布在网上接受监督和问询。网络的传播和捐助者的口口相传,使越来越多的爱心汇聚到达祖小学。

      “我们这里的教师都是富有激情的80后、90后。”林子闳说,到这里来的志愿者,不领分文报酬,甚至还要自己掏生活费、电话费。但他们为梦想而来,用奉献让山里孩子的课堂越来越精彩。

      年轻老师的到来,催生了达祖小学的巨变。美术学院毕业的老师教孩子们绘画;英语老师将国外的语言和文化带到了这些摩梭族孩子、纳西族孩子的面前;公益基金还为学校修建了一个电脑教室,孩子们利用网络看到了更加精彩的世界。

      林子闳算了算,8年时间,前前后后来这里支教的志愿者有300多人。

      有人问林子闳:“你最喜欢教会孩子们什么?”林子闳说:“我希望他们学会感恩,当他们有能力的时候,愿意去帮助别人。”

      (《光明日报》8.30、31、9.1 刘鹏 王瑟 李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