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一起劫机案引发的破冰之旅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08日   05 版)

      1983年,从沈阳飞往上海的296次航班被卓长仁等6人劫持,最后在韩国江原道迫降。虽然当时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从案发到结束谈判,双方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稳妥解决了这一事件。可以说,这次谈判是中韩两国交往的一次破冰之旅。

      日前,当时担任中方工作组翻译的外交部退休官员蒋正才,口述了处理这起事件的始末。

      意外的破冰之旅

      1970年,韩国在他们海域里发现了我们的一条渔船。过去由于两国外交人员互不打交道,甚至不握手、谈话,因此他们发现我们的渔船,都送往台湾,但这次放回来了。这个事情报到中央,周恩来总理意识到这可能是韩国改变对华态度的一个信号。

      从那以后,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驻外使领馆也反馈信息,说韩国外交人员希望和他们接触。在我们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需要考虑如何处理和韩国的关系。我们总的方针是要在外交上逐渐打开局面。  

      卓长仁劫机事件,就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1983年5月6日下午,我突然接到部里电话,有架飞机被劫持到韩国,要赶快弄回来。当时负责此事的工作小组连个会都没一起开过,就直接到机场,上飞机碰面,事情就这样紧急。

      部里交代我们,要注意政策,任务就是把人和飞机要回来。

      随身拎着20万美元现金

      我们这次到韩国,民航局局长沈图的秘书一直拎着一只大箱子,里面是20万美元现金——这么多乘客在韩国,吃住费用,包括飞机的维修、油料等,都有开销。我们觉得这些开支要由我们承担,不能欠人家的。而我们当时和韩国的银行没有任何往来,只好随身带着现金。

      后来才知道,飞机降落到韩国后,韩国政府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和我方接触,决定拿出10万美元处理这些事情,包括中国工作组的开支。事件发生后,韩国政府还很快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表示愿意把乘客和飞机交还给中国,但要同中国就此谈判,就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和我们接触、改善关系。

      在两国谈判过程中,关于卓长仁的遣返问题是一个难题。我们要求引渡,他们认为按照《海牙公约》,飞机降落地国家对劫机犯也有管辖权。双方就此展开了辩论。我们最后考虑,主要还是把飞机和乘客带回中国,如果僵持在这个问题上,夜长梦多,于是保留进一步交涉的权利。

      这样,其他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没想到韩国提出签一个书面的东西。他们提供了一份文件,里面有9处提到“大韩民国”。当时我们还没有承认这个国家,不好使用这个名称。这个问题就成为谈判的关键。

      “大韩民国”写入文件

      我们内部商量,既然强调遵守国际公约处理这一事件,就要承认它是国际法主体。如果不承认他的国号,逻辑上说不过去。最后决定只在代表团团长签字的地方留一个“大韩民国”,出现这一次,这样就考虑了对方的感受,而我们最后也用的是中国民航的落款。他们一看,还是写上了一个“大韩民国”,非常高兴。

      这次谈判除了比较好地处理了劫机事件外,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双方直接见了面。这次谈判后,中韩间的贸易慢慢活跃起来,其他方面的关系也跟着发展。

      可以说,虽然在劫机案近10年后中韩才建交,但这次劫机案及其处理,推开了两个国家封闭的大门。

      (《解放日报》8.31 蒋正才口述 山旭执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