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9月06日 星期四

    中国人海外消费落入“钱多人傻”怪圈

    《 文摘报 》( 2012年09月06日   05 版)

      目前,中国游客正成为欧美旅游市场拼抢的目标,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不少奢侈品生产商得到了来自中国的“红包”。中国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促成了欧美奢侈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逆势上扬。

      据统计数据,去年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中有56%是在海外,消费额达到130亿美元。

      中国人为何热衷海外消费

      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

      价格因素是中国人热衷海外消费的主要因素。同样的商品,分别摆在中国和美国,标价却大不同。

      价格悬殊的原因在哪里?重税和暴利。进口商品增值税17%,高档消费品还有约20%的特别税,这样的税率高于美国等许多国家,从而导致购买力流向国外。

      此外,从质量方面讲,中国国内一些商品面临信任危机。而且,中国商家的服务意识、观念和国外也有不小的差距。在美国等许多国家,顾客退掉不想要的商品不需要任何借口。在中国退货,除非真的质量出现了问题。

      缺少自己的世界名牌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强国。在全球各大都市的商场中,我们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身影,却难寻“中国品牌”的芳踪,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贴上国际品牌的标签便身价倍增,人们趋之若鹜。

      为了炫耀

      “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动机是炫耀,用以彰显身份、地位,从中获得虚荣心和满足感。”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依绍华表示,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在40~70岁,而我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在25~35岁,他们多靠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社会地位。

      谁在欺诈中国游客的血汗钱

      中国游客出国游玩,常常抱怨被骗。那么,到底是谁在欺骗中国游客?日本NHK电视台近日播出了一个专题节目,揭开了中国游客赴日被骗的种种黑幕。

      旅行社骗

      譬如“5夜6天日本游”,旅行社根本不安排上午出发的航班,而是安排下午出发晚上抵达东京的航班,这样做的结果是,游客到了东京后根本无处旅游,但旅行社却收了一天的游客钱。同样,回国的那天,旅行社特别安排上午的飞机。这样,所谓的“5夜6天日本游”,在日本真正的逗留时间只有4天。

      此外,旅行社往往抛出所谓的“日本低价游”,最低价格只有4000元人民币。但是,游客到了日本后,发现到哪里都要收钱。结果几天下来,实际交给旅行社和导游的钱,比旅游费多了1倍。

      导游骗

      几乎所有抵达日本的中国游客,都会听到导游说:“日本虽然是一个法制国家,但是也有骗子。所以,买东西一定要到免税店去购买,那里东西最便宜,最安全。”

      于是,所有的游客都相信导游,第二天就被带到一个大楼里开设的所谓“免税店”买东西。但是,这里的“免税店”的商品价格,远远高出一般的日本店价格好几倍,而且导游会根据游客的购物总价,向免税店索取高达25%的回扣,此外,旅行社也会分得25%的利润。

      一个导游向NHK记者坦承,一个月下来,从游客的购物回扣和巧立名目收取游客各种费用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00万日元(约8万元人民币)。

      为何中国人“买啥啥贵”

      中国“只买贵的”或“不怕贵”的形象根植于国际社会舆论中。因此,欧洲一些奢侈品牌为刺激中国市场销售额,准备在原产地涨价;新西兰一些私立教育机构规定,中国留学生的培训费要比日本等国学生高40%;前几年,有的国际铁矿生产商坐地起价,使中方铁矿石谈判面临重重挤压。从奢侈品、留学费用、海外房产到能源交易,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经常遭遇“坐地起价”现实。“买啥啥贵”仿佛成了针对中国人的潜规则。

      “中国人买啥啥贵,是由于中国人不嫌贵。”总部设在伦敦的全球批发市场剖析研讨公司的剖析师阿诗玛·昆德说,“中国人买得贵”主要是由于他们买的多是西方国度的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心里,这样的舶来品很吃香,而在能源市场上中国又“需求太多”,因而,当市场熟知中国人这些心理后,就会或明或暗的不时加价。

      因此,只有当中国消费者更趋于理性、中国企业更能控制风险时,国外针对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坐地起价”的潜规则才会被突破。

      如何走出“钱多人傻”怪圈

      富人急需脱瘾 

      对于全社会来说,富人群体的影响力与其财富成正比,他们的一举一动导引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富人好奢,则全社会拜物教横行,其恶果早已彰显:卖肾买ipad,卖身买路易威登,苹果店前的长队……富人好奢尚可容忍,示范效应下,全社会好奢成风,绝对是大问题。

      曾有知名媒体发布了一项社会调查,让被访者选择三个词来形容现在的富人,结果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奢侈、贪婪和腐败。即便为了自己的未来,中国的富人也应该行动起来,改变有钱好奢却吝于行善的不利形象。    

      改变“小富即奢”的消费观

      在发达国家,人们将4%的收入用于购买奢侈品,而在我国,许多消费者用收入的40%或以上来购买奢侈品。奢侈品消费观已经被严重扭曲。

      依绍华表示,要转变小富即奢的消费观,减少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奢侈消费;同时,推动奢侈品消费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使财富获得更大的外部效应。  

      认识到非理性消费的危害

      现在许多年轻人在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通过省吃俭用购买奢侈品,这种消费行为并不可取。尤其是在这些孩子还没有创造价值的时候,就开始不当使用价值,长久下去就失去了自己创造价值的动力。而他们的思想有可能会影响几年、几十年。既害人又害己,而且对社会风气也有负面影响。

      (和讯博客 8.25 赵国艳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