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本优劣谈
《全唐诗》现存诗48000多首,作家2200余人,一般读者只能看选本。作诗难,选诗亦不易。自唐以来,选本达数十种,但能通行者不多。这里简评四种选本。
《唐诗三百首》
相对全面,但编选比较保守
选者孙洙(蘅塘退士),乾隆十六年进士。该书共选77家,诗302首。以盛唐为主,达150首,尤以李白、杜甫、王维三家居多,其次是田园派的孟浩然,边塞派的岑参、高适、三王(王昌龄、王翰、王之涣)。中唐则突出韦应物、刘长卿。白居易虽只选6首,但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亦见其重。晚唐则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多。对于小家名篇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也曾顾及。大致代表了唐诗概况。
该书最大的缺点是,正值乾隆文网密织时代,选者不能不谨小慎微。故虽多选李杜,但不选杜甫的三吏三别,李白的古风59首,白居易的《秦中吟》、皮日休的《正乐府》等讥讽时事之作,更不敢选了。此外受沈德潜影响,以雅正为宗,故冷峭的李贺诗,一首也不选。清新婉畅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未选,使这被闻一多盛赞“诗起六代之衰”的杰作,与读者失之交臂。
《唐诗选》
政治第一艺术第二,但瑕不掩瑜
《唐诗选》系新中国第一部唐诗权威选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余冠英、钱钟书、王水照等5人编选。1962年开始着手这项工作,1966年初稿完成,1977年定稿出版。
选诗630多首,130多家,较《三百首》增加约一倍,得以纠正其不少缺点。首先是在初、中、晚唐做了大量补充。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珠英学士(沈佺期、宋之问等)及陈子昂复古派均有体现。中唐对韦应物、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大历十才子以及贾岛、元结、李益各派亦均触及,特别是李贺由无到众(21首),这可能与毛泽东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有关。盛唐诗方面,也补充了李白的古风59首及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同样中唐诗补充了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晚唐诗除扩充了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的篇幅(特别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并有皮日休、杜荀鹤的讽论诗,及韩偓、韦庄、郑谷、许浑、张祜等百花齐放。并有作者小传和注解。已基本概括了唐诗全貌。
其最大缺点是历经“文革”,编选原则为政治第一,艺术第二。所以由钱钟书初选的60多首诗中,除王绩、王勃外,已全部删除掉,王水照提的《秦妇吟》,也早抽出。韦庄的《秦妇吟》不仅写了黄巢军的残暴,也写了唐军有过之无不及,其史诗价值在《长恨歌》之上,所以传诵一时,但黄巢当时被认为是农民起义领袖,遂不敢将此诗编入。相反,传为黄巢的两首伪作(菊花诗),以及子虚乌有的“唐代回鹘诗人”坎曼尔的《诉豺狼》却被羼入了。
《唐诗鉴赏辞典》
完备的选本,但鉴赏文章不够公允
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编选。选入诗家190余人,诗1100余首,较《唐诗选》又增加了一倍。基本包括了前者的名家名作,更增加了60多位不是名家却可以传世的作品,艺术性较高,从而弥补了《唐诗选》政治第一的缺点。如增加了花蕊夫人、鱼玄机、薛涛等女诗人和一些无名氏作品。各个流派兼收并蓄,全面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风姿。全书于1983年出版,后多次再版。
该书可谓迄今最完备的唐诗选本。但该书也有缺点,首先是《秦妇吟》仍未入选,黄巢伪作仍被羼入。其次,鉴赏文章只说好不说坏。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
考订精当,但一人之力难以全美
这是陈增杰的著作,不是太通行,却是质量高。也许限于个人精力,现只有律诗面世,选了129家,诗584首。但律诗占唐诗总量的一半,故此选本对研究者尤为重要。
这一选本在诸选本中以精确考证工夫,集近人的研究成果,堪称后来居上。可惜作者仅凭个人力量,不可能全美,如杜甫《秋兴八首》这样的“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竟未全选,有遗珠之憾。
(《北京青年报》8.24 赵之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