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要求组织编写一部旨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中型语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应运而生,被很多人称为“老师的老师,词典的词典”。正因如此,《现汉》的每一次修订都引来公众关注。看似一部中型字典的编制修订,其背后是时代变换的身影。
100多万张卡片孕育“试印本”
1956年,国务院提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要求。当年7月,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辞书室、文字改革委下属的中国大辞典编辑处共同组成了《现汉》编辑室。编辑室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没有任何同类词典可以参考,一切从零开始。
正式编写之前,编辑室从1958年到1959年间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从能够取得的国内外现代汉语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中勾建词汇,每个词都单独记录在卡片上,最终收集到70多万张卡片,加上新华辞书室编写《新华字典》时的30多万张卡片,《现汉》的编写便建立在100多万张卡片的基础上。
由于《现汉》任务紧急,1960年的试印本采取了定稿一部分、印刷一部分的方式,印制了1000本,分送各大中学校、研究所修改审定。从1961年开始,各地的审定意见陆续反馈回来,编辑室经过两年多的修订,1964年试用本定稿,1965年,试用本出版。但接下去的10年却成为《现汉》的噩梦。
1966年,《现汉》继续进行修改,修订的书稿送到了商务印书馆,可是在出版社审稿过程中,“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关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词典编辑室人员随语言研究所下放河南省息县“五七干校”,1972年才回到北京。
一度成为批判典型
在《现汉》正式推出之前,命运可谓坎坷,甚至一度面临夭折。1973年,《现汉》试用本内部发行。可谁知,试用本的推出却在一年之后招来大祸。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陕西韩城县燎原煤矿的7名工人贴出一张名为《客观主义对谁有利》的大字报,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姚文元批示:值得注意,问题很突出。
这轮针对《现汉》的批判十分猛烈,词典被称为“封、资、修的大杂烩”,“它的出版同我国当前深入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十分不协调,甚至可以说,在同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唱反调。”
以“虞斌”的《评<现代汉语词典>重印本》一文为例,在该文章中,《现汉》可谓“劣迹斑斑”:“《现汉》首先吹捧孔老二是‘圣人’,一提起‘经典’, 第一个抬出来的就是‘儒家经典’,然后讲到宗教经典,就是不讲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是经典。”最后,该文对《现汉》盖棺定论道:“联系到全书中没有见到一个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例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收词上的这种表现是一种反动的政治倾向。”
在猛烈的批判下,《现汉》被要求销毁,在商务印书馆陈原的周旋下,词典才躲过灰飞烟灭的劫难。
工人和军代表进了修订组
1975年5月,国家出版局和教育部在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决定,由语言研究所成立“三结合修订组”修订《现汉》。
8月,《现汉》修订工作开始。10月底,陕西韩城燎原煤矿9名工人来到语言所,12月,北京无线电联合厂的10名工人加入,1976年2月,修订组又增加了北京军区政治部3名人员。
50多人的“三结合修订组”基本无法工作,代表提出了很多让研究员们哭笑不得的意见,比如,建议“山盟海誓”的例句为:“我们跟毛主席山盟海誓”。无线电厂的工人师傅要求增加这样的例句:学毛选、抓实践、早起点、晚睡点、茶余饭后多学点,因为“这是我们经常说的”。
“三结合”让《现汉》的修订受到极大干扰,1976年“四人帮”垮台,1977年春,“三结合修订组”的工人、解放军人员撤离语言所,词典编辑室不得不花了近一年时间重新修改整理书稿,努力消除极左带来的影响。1978年12月,《现汉》终于正式出版。
然而《现汉》发行不久,编辑室便发现,词典仍有一些“文革”遗留问题,有必要尽快进行修订。1983年,《现汉》推出第二版,也被称为“重排本”。
告别错乱的年代,从1993年开始,《现汉》进入第二次修订工作,此后19年间历经4次修订。社会在飞速发展,《现汉》也开始同时代赛跑。
(《北京青年报》8.24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