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节目中,藏家往往都信心十足地拿着宝贝,讲述所藏瓷器的来龙去脉及个人见解,不过有些却在专家几句话之间被解构成赝品。专家仅凭肉眼便能鉴定出真伪,判断依据是什么?故宫博物院冯小琦以该院所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为例详解肉眼鉴定瓷器“四必看”——看造型、看装饰、看胎釉、看款识。
看造型 每个时代的瓷器都有其标准器形,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瓷器瓶是洗口,长颈,长圆腹的器形,在乾隆时期特别多。
看胎釉 从烧造工艺上看,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这只有在清中期才能做到。
看装饰 一般新瓷器都有很亮的光泽,古瓷由于时间长久就没有这层亮光。赝品则会用各种方法去掉这种“光”。主要是用强腐蚀性的酸去“咬”。咬是行话,是在瓷器上刷一层酸把“光”去掉,同时还有用茶水泡、用碱的方法作旧。
看款识 款识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例如有的大瓶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三行款。
(《新京报》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