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正在河南考察黄河防汛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在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台风应对工作时,重提1975年8月板桥溃坝事故,他要求吸取板桥事故沉痛教训,“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75·8”板桥事故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1975年8月8日凌晨,板桥水库垮坝造成特大洪水灾害,7亿立方米的洪水使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在短短数小时内变成一片汪洋,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世界罕见的暴雨洪水
驻马店地区位于河南中南部,自古以来是旱涝灾害多发地。板桥水库是在淮河治理初期的1951年修成的,在“大跃进”的推动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驻马店地区新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共200多座。
原板桥水库水电站负责人范世德说:“当时修水库都是老百姓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挑起来的,国家经济水平有限,主要投资就是输水洞和机电设备。”
受当年3号台风影响,1975年8月5日至8日驻马店地区普降暴雨。雷声始终在头顶打转,“麻雀大小的鸟都被雨水活活砸死了”。3天降雨量达1605.3毫米,6小时降雨量更达到830.1毫米,创世界纪录。板桥水库最大入库流量为13000立方米每秒,短短3天时间就有近7亿立方米的水流进板桥水库。
7日夜,板桥水库水位迅速上涨并漫过防浪堤,8日凌晨1时30分大坝被冲垮,7亿立方米的水如千军万马扫荡下游地区,河南省受灾耕地面积1780万亩。冲垮大、中型水库各一座,小型水库24座,大小河道决口842处。
时任驻马店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的孔繁斌亲历了那场劫难,他总结了板桥水库垮坝事件在世界水库垮坝史上的罕见程度:6个小时降雨量世界第一,垮坝水库规模(当时)世界第一,在同一时间水库垮坝数量世界第一,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也是破纪录的。
生死搏斗
1951年修成后的板桥水库,在1956年又进行了扩建加固。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总库容4.92亿立方米,防浪墙顶高程117.64米,主溢洪道有4孔弧形闸门,设计最大泄量1742立方米每秒。
8月5日下午,板桥水库管理局被淹,“土坯房很快被水泡塌,对外联络的电话总机被砸在屋内,对外通讯中断”。
8月6日1时水库水位达到110.85米,超过主溢洪道堰顶。范世德说,当时所有人把希望都放在副溢洪道上,副溢洪道的设计就是起保坝作用的。但“垮坝以后我们去那儿看,副溢洪道只拉切下去30厘米,因为底下全部都是岩石。”
7日下午恢复的对外通讯在晚上20时又中断了。水库管理人员被迫向解放军某部驻板桥留守处求救,部队多次在大坝南北发射红色信号弹,鸣枪向下游群众发出撤离信号,可由于雨大风大,事先也没有信号约定,下游百姓基本不懂得这是撤离通知。
洪水冲到遂平县京广铁路,将铁路拧成麻花。多个县城村民泡在水中,没有食物,浮肿、腹泻严重。为减少二次伤亡,8月14日12时30分至19时,用9吨半炸药把下游洪河、汝河交汇处的班台闸所有闸门、胸墙、桥面和部分桥墩炸毁,洪水得以分洪下泄。
大水过后
据回忆,大水过后只见一片汪洋、一片寂静。“都吓傻了,高处站满了人,树上房上麦秸垛上都是”。据河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陈惺描述,“5个县城和条条块块的高地就像分布在湖中的岛屿,人们站在‘岛上’或水中向飞机招手求援助。”
对于造成垮坝事故的原因,水利部组织调查小组用3年时间调查研究出了一份报告,主要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暴雨形成原因。河南省水利厅总结了板桥水库垮坝失事的教训:规划设计照抄苏联规范,设计标准低;两次水文复核,已发现水库安全标准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应付超标准洪水的紧急措施;防汛指挥机构薄弱,指挥优柔寡断,甚至失误。
板桥水库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我国的水文资料非常少,据范世德介绍,所谓百年一遇的洪水大多是根据水文计算流量的方法算出来的,“把苏联水文计算的办法全部套用过来,又借用咱们国家外流域的资料,很可能是南方某个水系的资料,即‘相关资料’。”他认为,把外流域的“相关资料”嫁接过来又“人为修正”,这是造成水库设计标准过低的主要原因。
“水利,弄不好就会变成水害。”范世德说。曾经亲自体验到板桥水库带来的切身好处的当地百姓,成了水库垮坝失事灾难的最大受害者。
1986年底,板桥水库复建工程开工,1993年竣工。复建后的板桥水库最大库容6.75亿立方米,坝顶加高到120米,总泄量能达到15000立方米每秒,大坝全长3720米。
人类不会停下改造自然的步伐,但如何合理地改造依然是全人类的课题。
(《瞭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31期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