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日前,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机构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
近些年,不加甄别地冠以传统名号的活动日见喧嚣。此番“新24孝”行动标准的发布,持事者当然可以倡言这一行动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规训意义。只是很多时候,美好的愿景未必会成为现实,而示范、引导云云,也很难真正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事准则,进而成为人们的内心律令。
提倡孝亲、传播孝文化,应该建立在广泛社会认同基础之上,不能硬性拼凑、削足适履。既然操持者希望扩大社会影响,为何不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通过民意的自由表达实现互动目标?其实,征集、讨论的过程也是逐步达成社会共识的必要过程。
目前出台的“新24孝”文本,很多是具体做法,内涵简单、缺乏延展性,很难承载深化孝亲意识的使命。比如,“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经常为父母拍照”颇有些一厢情愿,能否让父母开怀很难说。而“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条款,还容易被商业化解读。
(《光明日报》8.20 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