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康德,一生远离闹市,终生在自己偏僻的故乡度过,最远的一次旅行就是离家不到60英里的阿恩斯多小镇。他每天在同一时间,沿着一条偏僻的小道散步,静静地思考。守时之精准,邻居们竟用他散步的时间来对表。他散步的这条小道,也被称之为“康德小道”。
正是在这条小道上,康德的哲学之树结出了累累硕果,人生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像康德这样,安静地居于一隅,世界或许更加辽阔。残障的霍金,就是坐在自己的阳台上,洞悉了宇宙的秘密。我国古代的大诗人屈原,小时候,每天都要到距家几公里外的山洞里读书,这样的积累,才使他日后写下了《楚辞》、《离骚》这样的绝世之作。
1975年,作家孙犁被安排出国访问,可是他却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拒绝的理由则很牵强:不会打领带。事实上,孙犁不愿意出国,只是想躲在自己的家里“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把喧嚣的世界关在窗外,安坐在冬日的阳光下裁纸装书,这就是孙犁美好生活的全部。
霍金、屈原、孙犁都和康德一样,内心深处有一条“康德小道”。霍金的“康德小道”在自家的阳台,屈原的“康德小道”在家乡的山洞,孙犁的“康德小道”在冬日的窗前。在各自的“康德小道”里,他们成了康德一样的人。
(《今晚报》7.15 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