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总投资1.88亿元的合肥美术馆竣工并即将投入使用。可是,该馆的外形却引来市民诟病,称其好像地震遗址、坍塌的脚手架,疑似烂尾楼、鸡窝。
对于这个本该展示“美”的“殿堂”,一些建筑界专业人士也颇有微词。设计师戴奇中认为,合肥美术馆“从外观上看像是一只不会搭巢的鸟乱垒起来的窝,又像是一堆等待燃烧的木柴,极为怪异。建筑的内部功能与‘干柴’外衣完全不搭调。这样内外两套互不相干的设计手法,在全球的建筑设计中还真不多见。”戴奇中说,“公共建筑应该体现其拥有的历史文化传承,难道安徽或合肥的历史能与‘干柴’、‘鸟窝’产生什么关系?这幢怪异的建筑在我看来纯粹是为了哗众取宠。”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认为,“不是合肥美术馆的建筑师天生只会设计丑陋建筑,而是他们做得丑却不知是丑反以为美的举动,如同东施的行为一样撼动了公共社会的审美底线。”
类似这样的建筑还能列举很多。一个建筑类专业网站曾发动建筑设计师与网友共同评选过两届“中国最丑陋建筑”。评选出来的如燕郊的天子酒店、华西村的山寨版美国国会大厦等,的确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其中天子酒店以高达40余米的彩塑“福禄寿”三星造型,体量之庞大令人“震撼”,它的上榜理由是“太过于具象,把民间对金钱、权势的迷恋夸张地表现出来”。而沈阳的方圆大厦造型虽规整,但将设计者或“甲方”对“孔方兄”的尊崇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将一些恶俗丑陋建筑的特征归结为:炫富、崇权、象形、媚外。他说,“这不是建筑师的美学问题,而是思想问题,体现了他们的建筑价值观,反映出其思想的低俗。”
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仅如此,建筑还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和文明进程的体现。作为公共建筑的决策者或设计者,一定要葆有对公众的良心及对未来的责任心,不要让畸形审美继续污染我们的城市、戕害公众的视觉。
(《文艺报》8.13 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