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打开父母的心结等”涉及精神与心理的内容。(8月14日《新京报》)
养老文化更新换代,早已成为现实之需。说新版“24孝”好,是因为它不是愚忠愚孝的训教思维,不是没有内容的空洞空话,而是触及了很多现代人容易忽略的内容,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对于年轻人压力很大的现实来说,这种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赡养到敬养,是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中国社会需要跨越的养老门槛,也更接近孝道的核心。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养”是一般动物都可做到的,“孝”则是有精神内容,光给父母衣食无忧的生活还不能说是完整的孝道。
然而,“新24孝”能够起到的作用仅是一种倡导、提醒,主观上想要孝敬父母的人,能从中看到改进的地方,能参照找到一些自己行为的不足,就已足够。
若将标准简单复制到生活中,尽孝不免变换了味道。
当尽孝也要对照标准逐一完成的时候,令人情何以堪。制定行为标准固然简单,教人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感召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华每日电讯》8.15 普沙岭 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