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号登陆火星,带着一个重要目标:寻找火星上生命存在的踪迹。
2001年,一组国际科研小组曾分析过一颗40亿年前从火星飞到地球的陨石,结果发现,这块古老的陨石上有明显的微型磁晶迹象,这种情况和地球年轻时的样子很像。
根据科学家的设想,在自然状况下,如果一颗陨石坠落在带有生命的星球,撞击后,带有有机微生物的岩石碎片会撒向太空。如果这些有机物能够在真空的太空中存活的话,当它们最终掉在一颗贫瘠,但有着适合条件的星球上时,同样可以存活并壮大下去。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好的候选者,比如蓝藻,它可以直接利用太阳光生长,这个特点使它已经用在了宇航员生命支撑系统上,可以将人类的排泄物分解成水、氧气和养分。蓝藻还可以用来制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螺旋藻,后者和大米、洋葱、土豆、菠菜等,被欧盟太空署列为未来“火星上必须种植的9种作物”。
对于外星移民,现在看来,火星是个极佳的选择。火星虽然很冷,但在夏天时,赤道附近的温度可以达到20摄氏度左右,大气中则含有95%的二氧化碳,这使得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梦想可以成真。
移民火星还有一个问题,那便是紫外线辐射。火星上没有臭氧,无法阻挡太阳照射出的致命的紫外线。对此,科学家的对策是:向火星大气层注入大量的温室气体如氟氯碳化物,一方面可以让火星暖和起来,另一方面也或许可以形成臭氧,形成紫外线防护屏。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火星,真的就能成为人类新的家园。
(《新京报》8.12 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