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既不是迷信,也不是百分之百被证实的科学原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倪士峰坦言,在我国,第六感经常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在国外,此类研究比较多,现在已经有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证据,似乎证明着第六感的存在。
倪士峰介绍,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第六感”,一般表现为对机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
中国心理学会研究员徐志坚表示,从临床上看第六感是存在的,但它并不会时时刻刻都出现并影响日常生活,大部分人是呈现随机的状态,时有时无。
“犁鼻器”是生物学界已找到的可以使动物产生第六感的器官。它能够感觉用于影响同种动物的行为的外激素。在人类身上,犁鼻器已高度退化,但是依然具有感觉外激素的可能。比如,男女互相吸引的荷尔蒙就是外激素的一种。当然,犁鼻器的作用尚不能完全证明第六感的存在。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部分实现了第六感的验证。
在生物学、神经学越来越显示第六感真实性的同时,心理学也给出了它的合理解释。
徐志坚告诉记者,我们所感知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其中以“意识”方式呈现出来的仅为冰山一角,它们是通过视觉等“五感”来接收的。而更多的信息是“潜意识”,它是意识层面遗漏的信息被第六感所得。潜意识被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一定条件下会被激活,被意识感知,这就可能出现预警。
当然,关于第六感的更流行的解说则是“人体具有生物电流、生物磁场,当情感思维发生变化时,其强弱也随之改变,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波便开始向外辐射,传递生物信息。”对此,倪士峰表示,这一解说虽然合理,但过于机械,属于将已有科学原理特意加在“第六感”身上。
目前,由于现有设备、手段还难以模拟真实第六感场景,使得第六感长期处于“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境地,被很多人冠以“伪科学”之名。倪士峰表示,这一想法存在误区。在科学研究中,并非只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才是真理。像宇宙大爆炸、大陆漂移理论都是无法在试验中证明的。
在他看来,我国一向对此类不能“证实”的研究“不感冒”。而欧美国家较少思维定式的束缚,给科学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更有利于启迪思维。
(《北京青年报》7.30 秦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