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8月11日 星期六

    黎星: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 文摘报 》( 2012年08月11日   06 版)

        2011年8月4日凌晨2点半,在陕西出差的中国日报社总编辑朱灵接到一个令人震惊的电话:他的助理、驻美国首席记者黎星,突发脑溢血,倒在岗位上!7日下午2点45分,黎星去世。

        “不能工作的生命,就不叫生命”

        走进位于北京惠新东街15号的中国日报社,时隔快一年了,然而,她的同事和朋友,仍怀有深深的哀伤和怀念。

        熟悉黎星的人都叫她“工作狂”。她配得上这个称谓。她曾说:“不能工作的生命,就不叫生命。”

        2011年4月,黎星担任中国日报驻美国首席记者。这一年,她54岁。

        “从4月25日来美国到最终倒下,短短3个多月,她跑遍了华盛顿的国会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新闻发布场所。”中国日报北美分社社长纪涛说。

        中国日报特稿部副主任陈婕有熬夜写稿的习惯,这是当年她在黎星手下养成的,“因为我发现,不管是半夜几点把稿子发给黎老师,她总是早上六点多就看邮件改稿子。有这样一个勤奋的领导,我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在30年的新闻生涯中,黎星亲自撰写稿件两千多篇。从2005年起,她坚持每周写专栏文章,到去世前已撰写约300篇。她获过8次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为了让中国声音更加嘹亮

        黎星是湖北枝江人。1957年8月2日,她出生在柏林的中国驻东德大使馆,父母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

        父亲黎家松说:“因为营养严重匮乏,黎星出生时不到5斤。当时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分管。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剑拔弩张。中国驻东德使馆是临街的一栋四层建筑,没有院落,没有任何防护,马路上部署着坦克。”有过这种经历的人,“祖国”在她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分量。

        1981年,刚创刊的中国日报急需人才,去北京外国语学院招兵买马。就要毕业的黎星从此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中国日报《中国专稿》于1992年创刊,时任文教部副主任的黎星参与了创办工作。从1995年11月开始,《中国专稿》由华盛顿邮报集团旗下的《邮报周报》夹送发行。但夹送发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6年夏,黎星编了一组揭露达赖喇嘛统治下的西藏百万农奴受剥削和压迫的史实性报道,以及揭露美国一些机构向中国倾销有毒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报道,引起了华盛顿邮报集团的不快。黎星顶住压力,不厌其烦地查找出各种证明材料,包括“洋垃圾”从美国港口发货的单据。在充分的事实证据面前,美国人低头了。报道不仅如期发表,而且在美国执政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随《华盛顿邮报》送给与会者人手一份。

        2009年12月中旬,世界气候大会在寒风呼啸的哥本哈根举行。当《哥本哈根协议》通过后,西方媒体开始炮轰中国“劫持”哥本哈根大会。就在此时,黎星在一篇评论中及时还击:“美国既不致力于自己减少温室气体,又不愿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即使奥巴马总统已经作出公开承诺,美国仍然可以轻易地以国会不批准为借口而躲避责任。昨天我看到新闻,说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哥本哈根会见中国青年代表,教育他们要学会及时关灯。也许他不知道的是,美国新建的驻华大使馆就彻夜灯火通明,是北京晚上最亮的建筑,它耗费了太多的能源。”

        “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杰出人才”

        黎星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表示沉痛哀悼。中央外宣办发来唁电,称赞她是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杰出人才。

        朱灵和黎星是大学同班同学,他说:“我见证了她在中国日报留下的令人敬佩的足迹。作为国家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们总觉得身上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使命,一直有一种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渴望。”

        2012年6月28日,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黎星被追认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短评

        黎星,耀眼的启示

        黎星在对外传播之路上拼搏了三十载,在盛年倒下。

        一个五十有四的人,原本可以高枕在光荣簿上笑对晚晴,却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不远万里,前往美国。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良好形象。正像毛泽东称赞的白求恩,她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习黎星,就是要擦干泪水,循着她的足迹,继续向世界传递嘹亮的中国声音。

        (《光明日报》8.6 邓凯 解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