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7月28日 星期六

    古人洗脸用什么

    《 文摘报 》( 2012年07月28日   07 版)

        洗脸看似小事,在生活中却举足轻重,按《礼》的要求,君子每5天应洗一次澡,每3天应洗一次头发。可古人没有现代的洗涤用品,他们靠什么去污呢?

        最早的洗涤用品是米汤,但不是大米,而是洗头发用大黄米(黍子)熬的汤(因为黏度高),洗澡用小米熬的汤。古人还将小米汤发酵成酸汁饮用,认为可以美容。

        洗脸液的升级,可能与佛教传入有关,毕豆(即豌豆)等进入中国,将其磨成细粉,辅以香料、中药,做成澡豆,使用时放入水中融化,就水洗涤,这在魏晋贵族圈风靡一时。豌豆粉不仅能去污,且有一定消毒作用,但价格高昂,只有贵族用得起。

        普通人大多用皂荚。皂,黑的意思,指原树非常黑,其果实去污力很强。南宋时,北方移民大量涌入南方,见浙江皂角树果实尤其肥大,称为“肥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肥皂”指的是另一种树,其果实叫“肥珠子”,也能去污。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已无从判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肥皂就是皂角树。

        肥皂普及后,豆面儿反而成了低端产品。一方面,人们改称其为“散”,突出药用效果,争取了一部分市场。如果说古人洗脸用什么,香面儿、皂角各占半壁江山。

        (《北京晨报》7.1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