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世界纪录”本来是一件严肃的事,然而最近,一家名为世界纪录协会公布的“世界上含景点名称最多的歌曲”“世界最多人同吃陵水酸粉”等一系列世界纪录,引来不少人们的质疑。
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境外机构借助“世界纪录”的光环,通过巧立名目、偷换概念,形成了一种山寨“世界纪录”的加工程序,即所谓“认证收钱、申请得利”的商业模式,结果令其“世界纪录”大为贬值。
记者今年4月在湖南沅陵县采访时,现场见证了“世界最大茶圣陆羽头像茶叶画”的认证过程。经这家机构高级认证官张健现场从茶叶画像的两边测量后,当即宣布作画者创下该机构认证的“世界纪录”。
面对这一“世界纪录”,有的观众喃喃自语,“给我一天时间和材料,我能摆出一张更大的画像”。不少现场观众甚至发现,组成画框的茶叶盒竟是空盒。
在这家机构网站上,“世界上刺绣针数最多的书法鞋垫”“世界第一位把‘寿’字用‘马到成功’写成书法作品的人”“世界上最长的湿地风景画”等各类“世界纪录”比比皆是。一些被采访市民表示,“按照这样的思路,每个人好好寻思,把名目‘变造’一番,好像都能申请到‘世界纪录’。”
记者调查发现,在充斥着600多个“世界纪录”的世界纪录协会网站上,完全看不到外国挑战者的身影,所有的纪录创造者均为中国人。其打出的“免费申请”旗号也并不是真正免费,从1823元的普通认证到9823元的认证,现场认证需要真金白银,若有其他商业需求另加5000元,如聘请外国认证师出席,费用更高。
如今“世界纪录”及“中国之最”,已成为不少企业产品营销、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对于申请方来说,只要能博取眼球,取得宣传效果,发证机构是否正规,纪录本身到底有多大价值,似乎并不重要。”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龚艳萍说,正是商业炒作的心态,造就了“世界纪录”的“国王新衣”。
(《新华每日电讯》7.18 谢樱 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