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7月12日 星期四

    我们缺的是什么德

    《 文摘报 》( 2012年07月12日   06 版)

        近年来,“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扶摔倒老人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像一把把利刃,在中国人的躯体上划出一道道触目惊心的道德伤口。不少人认为,目前是5000年以来中国人最缺德的时期。这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历史上伦理道德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到了今天却缺德了?

        诚然,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但道德危机主要还不是发生在“私德”领域,而是发生在“公德”领域,当代中国道德危机事实上是“公德”的危机。

        “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所谓“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一般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所谓“私德”则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个人生活中处理亲缘、姻亲、邻里、朋友等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人们为了维护小群体或自我利益而约定俗成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历史上,我们私德发达但一直缺公德。在《论公德》中,梁启超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费孝通也说,中国人“一说到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灰尘堆积,满院子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

        在传统社会,尽管“私德”已经暴露出弊端,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私德”,与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还是适应的,缺乏“公德”伦理资源并不会产生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乡村社会、熟人社会。这个社会既是“私德”得以滋生的土壤,也是一个大体上可以用“私德”调节和维持的社会。

        然而,缺乏“公德”,在当代社会就会成为突出的问题。当代中国,已经由熟人社会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熟人”和“熟人”的关系,转化为“陌生人”和“陌生人”的关系。面对这个陌生人社会,“私德”已经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如果把“私德”应用于一个以陌生人主导的现代社会,往往还会加重社会的道德危机。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汽车上为父母抢占座位,以传统私德来衡量,无疑是体现“孝道”的美德,但按照现代社会公德准则来衡量,就是一种缺德的行为。

        因此,解决当代中国的道德危机,首先要解决“公德”的危机。推进当代中国道德建设,首先要推动“公德”建设。

        (《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6期 陈立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