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不要老说自己的片子有文化,如果故事讲得不好,没人看,怎么让人知道是有文化的?”在6月17日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国际知名制片人、美国电影交易市场创始人安德鲁·摩根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不管什么类型的影片,创作者首先自己要有共鸣。”《星球大战》、《美国风情画》制片人加里·库尔茨如是说。他透露,自己参与的许多电影,包括赢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之前都曾被电影制片厂拒之门外,他全是靠自己的直觉坚持下来的,因为那些故事让他觉得兴奋、充满激情。“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曾经一度属于‘强人’的时代,有人说‘我喜欢这个故事’,电影基本就能拍板。现在制片厂变成一个个大集团,不再用直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市场调查,这太糟糕了。直觉比任何调查都管用!”
“目前很多编剧都在做‘化学勾兑’的剧本,将投资方喜欢的明星和元素凑在一起。”冯小刚导演说,好故事不是坐在宾馆里凭空捏造出来的。
他以《手机》为例,最初,这个电影剧本反反复复打磨了很多次都成不了形,无奈之下只能暂时搁置,于是,他把编剧刘震云叫到工作室聊另外一个名为《老吴太太》的故事。这是一篇散文,冯小刚看了之后觉得很动人,但想把这种感动变成影像,不容易。为此,他请了一帮专家来支招,大概有六七个人,讨论期间,不断有人接手机,且每个人接电话都躲到角落里去。这时,刘震云说,不用再找别的故事,可以写手机,故事由此诞生。
而在刘震云看来,好故事的获得比寻找过程更重要的是见识,它决定了故事的广度和深度,但现在很多创作人沉不下心。“都说放长线钓大鱼,如今,很多人却不肯放长线,耐不住寂寞。”
万达院线掌门人李耀汉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他说,卡梅隆可以用近10年拍《阿凡达》,国内有些导演为什么明明可以准备得更充分,却总是临时抱佛脚呢?
(《文汇报》6.18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