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2年06月19日 星期二

    体味“布衣”参事选拔细节

    《 文摘报 》( 2012年06月19日   01 版)

        几天前,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公开选聘3名民间参事的新举尘埃落定。技校教师胡志全、城管队员陈勇、政府科员施岚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新参事。    

        打捞沉默的声音

        一些与规则有关的改革为这场选拔赢得了赞誉:它不仅打破了首聘年龄55岁的年龄下限,还打破了政府参事“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退休高官”的人员结构。

        而一些选拔程序上的细节更加吸引人:评委团里不止有官员,还包括市民、媒体人和学者;笔试、面试全部匿名并由纪委全程监督;而建言设立“布衣参事”的民革成员施平,甚至没能进入面试阶段。

        参事室副主任向悦曾告知媒体,起初的意见有以下三种:第一,由市长直接来决定人选;第二,仍由单位推荐,几个部门研究;第三,则是公推公选的方法。作为评委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回忆,在决定6进3的过程中,评委们曾发生争论,原因是有人提议让统战部门从中选出3人。

        他们最终遵循的原则是:减少限制,尽力打捞沉默的声音。这足以令人拍手称快,起码,在这场以公众参与为目标的政府行为中,公权力在出发时找到了边界,并尊重了程序。    

        90%以上是自荐

        其实,参事制度的历史沿革本身便颇具隐喻性。清末民初,参事本是一个官阶。建国后的参事室则兼具统战与咨询的角色。20世纪末,参事的选聘又经历了从看重政治身份到青睐学者的转变,及至今日布衣参事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背后能读到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公权力至少在姿态上越来越惮于自说自话。而更进一步的期许则是,作为政策决定者的政府,有没有勇气迎来事实层面的变革?

        同样不该忘记的,还有这场选拔中的落榜者。27岁的霍成龙是进入最后一轮的参选者中最小的一个,他曾用了4年的时间编写了一本《武汉市民手册》。问到参选的动机,这位年轻人这样回答:“这是社会公共事务,我怎么不能参加?”

        在172个落榜者中,最小的21岁,最大的83岁,90%以上是自荐。他们对社会有所期待,对公共生活有所关注。而这些期待与关注,就是公共参与的开始,最终会成为一种有质量的民主生活的基石。

        (《中国青年报》6.13 林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