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潘家铮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殊荣。
触摸梦想
潘家铮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之家。1950年,潘家铮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开始触摸一生的梦想:开发水电,造福人民。
潘家铮至今难忘拥有世界第一水能蕴藏量的祖国曾多么落后,“海南岛有一座5149千瓦的水电站,是日军占领时为掠夺海南铁矿仓促修建起来的。当中国政府遣返电站的两名日本工程师时,他们留恋地望了电站一眼说:我们走了,电站也完了。”
年轻的潘家铮岂能服气?他从设计、施工200千瓦的小水电站做起,7年之后,出任新安江水电站副总工程师。
1985年,潘家铮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在论证热潮几番起落之后,他代表论证领导小组作出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
包容质疑
潘家铮有句话流传甚广:“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
潘家铮对反对意见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容忍,更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正是反对者的反复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才使方案一次比一次更理想、更完整。”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曾由加拿大的水电咨询公司在世界银行指导下进行。当时,加方专家主张减少防洪库容,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让库区人民临时逃洪,事后补偿。这样虽可减轻移民压力,经济上有利,但中方专家论证后却认为:根据国情民意不宜采用。对此,加方专家很难理解。潘家铮的解释是:“你们的分析很科学精确,但我们要综合研究。这就好比用中药治病,得全面考虑,增减药量。”
潘家铮的宽容,是框内思维的不断突破,更是触类旁通的思辨求索。
情系文学
一辈子在水利水电事业上拼搏,潘家铮忙里偷闲,把自己的水电生涯凝诸笔端,写出了《春梦秋云录》。诗歌使潘家铮对师友、事业、祖国的感情有了最炽烈的表达方式。
在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时,他以苦为乐:“萍踪莫问几时还,巨任加肩岂等闲。休嫌地窄难容膝,要使襟宽可纳山”。
身在“牛棚”,他感时忧国:“太息中原豪杰尽,苍生消息近如何?”
作为工程负责人,他对后来者爱护有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子和而不同。他与三峡工程的反对者李锐诗词唱和:“冰雪胸怀铁石肠,奇毫异墨著文章。”
新世纪初,潘家铮年届古稀。当时三峡工程胜利在握,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水电群尚无启动消息。深怕自己等不到这一天的潘家铮借用陆游的诗句寄语中国水电事业:“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
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潘家铮看到了向家坝、溪洛渡、锦屏等巨型水电的开工,甚至还有希望看到它们发电。于是,他又将那首诗中的“金沙江”改为“雅鲁藏布江”。
历经沧桑世事淘洗,人们见到的,是一个真性情的潘家铮。
(《光明日报》6.14 张蕾 袁于飞 程洪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