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并不是在黄金时间播出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竟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担任这部纪录片的央视总编导陈晓卿承认,自己也是个“吃货”。
伊文思让我入了纪录片的门
1986年,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在中国拍摄他的收山之作《风》,应北京广播学院之邀,他与老师们进行了一天的交流。当时陈晓卿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见面会,会上放映了其毕业实习作品《战士从这里起步》,却惹来伊文思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为什么不能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呢?”
陈晓卿说这件事至今想来都会自觉“脸红”,“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是振聋发聩,说伊文思的那堂课让我真正入了纪录片的门丝毫不为过。”
1989年,陈晓卿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1996年开始制作文献纪录片,包括《朱德》、《刘少奇》、《百年中国》等;2000年,陈晓卿开始担任《见证·影像志》的制片人。
将来肯定还会做续集
谈到近期大火的新作《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说:“没有什么是我不爱吃的。你对美食,首先要有一个好奇心,第二要有对食物的热爱,口舌之欢,想满足还是非常容易的。”
陈晓卿说,拍《舌尖上的中国》,最初定位是希望通过美食这个平台,看到更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去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一个纪录片频道应当播放各类纪录片,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当然有美食、旅游类的需求。所以,我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这是第一次自己上报,而且通过了。”
对于未来,陈晓卿没有太大的野心,“这是我们首次对中国美食进行梳理,将来肯定还会做续集。”
“能做纪录片人是幸事”
“我的导师朱羽君先生教诲我不做官、不发财,专心做专业的事。”这句话让陈晓卿受用至今。在央视工作这么多年,按照他的话来说,别人都成了“腕儿”,而他还是一个“白丁”,他直言:“我不会当官,一开会就犯困,想睡觉。”
但在陈晓卿的身上,“挖墙脚”的事也时有发生,“一些境外电视台也找过我,确实,对于纪录片来说,他们的平台是要好一些,但是我发现我在央视呆久了,已经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玩笑话后,47岁的他正色道:“活在当下的中国,能做纪录片人是幸事,周遭正经历千年未有的变局,值得记录的太多。”
(《东方早报》《大连晚报》5.21、27 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