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常常问自己:我了解以80、90后为代表的青年文化么?
对此,我很是怀疑。比方说,我们这代人普遍感到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女。他们不但拥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爱好、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乃至语言,更可怕的是他们好像对此习以为常,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痛苦。即使我们希望与他们交流,他们也不接你伸出的“橄榄枝”。
这就是很多青年对于父辈及其文化的典型态度:懒得理你。
这种现象到底是如何造成的?过去在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常常只在青年身上找原因,一味指责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等。但现在我觉得这样的简单指责是不公平的。比如,我们这些人所持的父辈话语,不管是“革命”,还是“自由”“民主”,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多大的关联性?两代人又有多少相同的记忆?
如果将集体记忆通过文化符号(包括文学艺术和各种建筑物、纪念碑、博物馆等)得到记录、铭刻,通过制度化的仪式、制度化的教育是完全可以得到传承的(德国没有经历过二战的青年同样具有与父辈分享的二战记忆就是证明)。当他们认为“革命”、“启蒙”、“民主”这些父辈话语已经和他们恍如隔世的时候,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新浪博客 5.12陶东风)